最近我在工作中经常会烦躁。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偶尔惊喜、常常无力、总是焦虑
先有烦恼,其次内心焦躁不安。
我看到问题,却不知道怎么解决,好多种情况我不知道怎么做,比如:
人际关系不知道怎么处理。面对散漫的能人,应该怎么做?
如何能正面影响别人,促进合作?
如何接受结果与预期不符合?
如何化解自己的情绪?
偶尔惊喜
从前我与专业能力不够全面的同事合作时,因为工作内容的复杂超过他们从前面对的情况,专业的局限性就成了关键短板。
所以这一轮招人时,我看了30多个简历。从中选出来的两位同事,都是的能力超过行业基准线的人。
如何评价这两位同事的专业能力?一位跟我差不多,另一位甚至要比我好一点。
那么在接下来合作中,既然专业能力适配问题已经搞定了,应该就能大干一场了。大家做出一点能拿得出手的作品,指日可待。
大家的确做出了让我感到惊喜的工作内容,然尔只是偶尔。要求经常有“惊喜”本身是不合理的,因为需要:信息震动带来的灵感,巧妙到足以提高效率的素材,有视觉张力的表现……
大部分工作,我们做的都是中规中矩的。
而在工作中能保障水准的方法,是提高能力底线,并守住底线。
原因是,既然特别棒的工作产出“可遇不可求”,那么我们就想办法把最平实的工作做得好一点。
然尔这一点也难以把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最根本的是:没有对工作很上心。
“不上心”是很抽象概括的说法。然尔其中一名同事来工作之前是靠外包过活的。他的外包作品,是够得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可是当“私活”变成了“公活”,“匠人精神和个人品牌意识”也没有了。
最近的一个任务,在有大量原始素材的基础上,花了3天时间做了一点小改动。这也是促使我仔细反思自己,到底该怎么与他沟通的原因。
同事家境殷实,没有房贷这种生存压力。专业能力好,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本该做一名艺术家,却进了游戏美术圈。
若不是嫌接外包太累,他完全可以不上班并靠接包达到上班的3倍收入。下楼抽烟一趟15——25分钟,还要带另一个不抽烟的小同事一起。一天抽个5、6根。
业余时间踢踢球,养小动物:龟、鸟、猫、狗。
换位思考一下,我如果是他,我早就不上班了。自己搞个培训,规模不用太大。教教学生,雇老师,兼顾着开个外包工作室,让手艺好的学生和老师加入外包体系。或者专心搞搞自己的版画专业,做点面向中产阶级的艺术品。
想赚得多,改善生存条件,他不急迫赚钱他不需要;提升专业技能,他手艺好他不需要;转做管理,太操心他不需要。;接外包钱多但太累,他不需要。
想了一下,没什么我能拿出来驱动他的。
看不惯同事懒散的工作方式。
我时常自我劝说:这是重视结果的创意工作团队,不要对与结果无关的事情吹毛求疵。如果懒散不影响结果,而兢兢业业也不能帮助把事情做好,那就随他们去吧。
很明显这种劝说对我没什么用,看不惯的仍旧是看不惯。
如果问我怎么工作才舒服,我怀念和这两个人一起工作的时间,颖姐、晓东。
颖姐是一位美术的头儿,有她在,团队中的同事比较服她,组建一个价值观相同团队,同事和同事之间沟通很顺畅,大家在工作时对接也很流畅。
晓东和性情温和,工作时全身心投入,亲自在第一线做事。不太管别人,大家互相信任,有沟通有配合,有严格的标准但没有管束。
不是每一个同事都那么容易沟通,出现分歧也难以达成共识。
而自己又不是一个强势的人。
自由度怎么把握
组织者与执行者的身份矛盾。
我自己去一件事,就忽略对别人工作的监督。我较多的监督、沟通别人的工作,自己就做不了多少工作。
因为工作不是一个人做的事,所以必须团队配合。事情交给别的同事去做。如果他能处理的妥善,那是好事;如果处理不当,那也是个学习机会。但是学到了什么,应该自己记录,并分享给其他同事。作为团队的整体经验。
缺点是,时间是工作的第一成本。一件我看会有问题、但同事们觉得OK的设计结果,应该怎么办?时间紧迫时,听我的,我对此负责;时间充裕时,大家可以互相说服。谁的观点有说服力听谁的。
在工作中,为什么不让同事们直接和需求方对接?因为这件工作做的不好,我是要负责的。即使同事们跳过我直接去跟需求方对接,而对方不满意,这笔账仍旧是记在我头上的。虽然官小,但该付的责任还得是有的。
以诚为本的沟通
我不是一个会表达会说的人。如果我对工作不满意,会先入为主在脑海里带有不满情绪,因为深知自己在坏情绪下容易说话过火,所以才小心措辞。这对我的心理内耗也是很大的。
大家听了也会觉得我的话很怪,你明明不予肯定,怎么还非吞吞吐吐、拐弯抹角地磨叽。
如果我是真诚的,有明确前提的评论,我就不该持有顾虑。
为什么要对自己严格?
最理想的工作是“活少钱多离家近”。但集合了这三点的工作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能达到。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你想有所奔头,生活就变成了军备竞赛。你要不断地寻找做得更优的办法,即使你不快乐,即使竞争有害健康。
对自己不严格的人,迟早有人对你严格。如果这句在职场中成立,那么讽刺的一面来了,这种自我管束才是职场最大的自由。别人都知道你不会轻易说OK,别人知道你的产出是高品质的象征,你是说到做到,做了必然追求能力上限的靠谱之人。来自外界的管束就越来越少。所以,自由来自严苛的自我管束。
职责和分工明晰吗?
同在一个团队中,谁应该做什么?
之前被同事问道,为什么我不给自己定计划,我又不像研发组的头儿,不是总监,应该和大家一起做设计。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这样:任何一个团队都需要“被组织”。
即使是战场上,经常要根据有限信息快速做出决定行动的士兵,也需要指挥官。这个角色的出现,不是为了官大一级压死人,而是协作行动参与者——你、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行动偏好。如何能把团队里不同的人变成如同“一个人”一样思考行动,是组织的功能之一。
组织协作是“推进结果”的步骤之一,结果是组织的目标。没有目标我们在一起便没有什么意义,既然一盘散沙,不如各回各家。
反过来,如果“高自由度、散养、反‘组织化’”有利于促成结果,那就不要组织。
只要能做出好结果,谁当头甚至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