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玉的定义
矿物学上,真玉指透闪石和阳起石的集合体,摩式硬度6-6.5,俗称闪石玉,分子式Ca2Mg5Si8O22(OH)2,由于分子式中含有结构水,呈现出温润的效果。
古人对于真玉和美石其实有分辨能力,并非“石之美者”即为玉,还有“珉”的概念,像水晶(水精)、绿松石(碧靛)、玛瑙(赤玉)等等,都有专门的称呼,不会与真玉混淆。
二.玉器的分期
除了按朝代来分期之外,顾伯达将玉器分为巫玉(神玉)、王玉、民玉三个阶段。
玉器按照治玉工艺的发展历程,还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石质工具时期(新石器时期)
2.青铜工具时期(夏商周)
3.铁质工具时期(春秋至今。其中按砣机的高低还可分为春秋——隋唐,隋唐——今)
三.早期中国的玉器/巫玉阶段(史前-夏)
巫,以玉事神者也。甲骨文中的“巫”字从字形上看即和“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旧石器时代,玉石分化就开始了。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玉器,不仅是迄今发现的东亚最早的玉器,而且是世界最早的真玉玉器。去年考古十大发现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疑似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真玉器,不过尚未证实,姑且一听。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公元前5000年至25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发展遍地开花。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中原的龙山文化、安徽的凌家滩文化、江浙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等等。(这些考古中的文化的命名都是以最早发现该文化遗址的地名命名。)
1.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
红山文化的玉器风格简单大气,大多光素无纹,即使有装饰也以简单的阳文、凸起纹、阴文、瓦沟纹为主,边缘往往是缓缓推薄,有刃。玉料大多是岫岩的闪石玉。
红山文化的玦形龙(俗称玉猪龙),玦口切开者大小多为10公分以下,10公分以上不多见。
玦形龙在墓葬出土中常常是腹侧一边一个,可能不是配饰器,而是用于作法的神器。
红山文化另一典型器物是玉人,其用意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两件为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为剑桥大学博物馆所藏,故宫博物院玉坐人为完全屈膝而坐,臀部与脚在同一平面上,剑桥大学博物馆玉坐人为垂足屈膝而坐,臀部似乎是坐于某物之上。人物裸身而坐,但头上戴有兽首,正面看似帽,从背后看则是整张兽皮披下来,一直到腰际。从器物上面看,则是一高举前肢的兽的上半身,大多推测为熊。这三件人像均为裸身,所用玉料相同,可能埋藏条件也基本相同,所以沁色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一站二坐,一个全身赤裸,一个仅戴兽首做冠,一个身披兽首兽皮。
有学者认为牛河梁出土的玉人代表了一种巫人,玉人的主人是主持各种祭 祀活动的专职祭司,是巫师,也有人称之为“红山萨满”。巫师或萨满在行巫术的过程中,则会经历:静坐—神灵附体(昏迷状态)—作法(游动昏迷状态,神灵代言人)—平静(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如果认定牛河梁出土的那件玉人是巫进入了神灵附体的痴迷状态或已进入行法的状态的话,则这两个坐人似乎是巫师在行巫术过程中的另一个状态,总体来说是一种较为平静的状态。同样赤裸着身子,但已戴上或披上了兽冠、兽皮,在这一时刻,兽冠和兽皮似乎是他们身穿的一个道具,如举行大傩时要戴的“傩面”一样。
墨西哥石头玉人中有和第一张玉人极相似的,中美洲玉文化(阿尔梅克文化等)可能与我国玉文化关系很密切,加之印第安人与中国人在DNA的联系,产生了殷商遗民跑到美洲的假说。(看来马亲王的《殷商玛雅征服史》还是有来头的)
红山文化墓葬中玉器出土绝对数量并不多,出土玉器最多的墓葬只有20多件,但红山文化“唯玉为葬”,随葬品往往只有玉器,少见陶器、石器等,高等级墓葬尤是如此。
2.凌家滩文化(距今5600年-5300年)
凌家滩文化大墓出土的高规格重器以玉礼器为主。出土玉器中以玉龙、玉冠形器、玉板、玉鸟、玉猪、玉人等为主,其中玉猪是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中最大的。玉料以透闪石为主,因为位于南方,土地湿度大,鸡骨白现象比较严重。
凌家滩文化比较有特色的是玉龟与玉签,可能与占卜有关。
左上及左下为凌家滩07M23号墓出土的3只玉筒状器,其中左上起第3只形似玉龟甲,筒状器中装有玉签。应为占卜用具。右上及右下为红山文化众说纷纭已久的斜口玉箍形器,之前长期认为是发箍、发冠一类的器物。比较两者形状大小差不多,其用途可能也是相同的。
凌家滩文化的玉板、玉鹰和鹰熊佩等上都有出现一种八角星纹。这一纹饰在BC4500-4000在中国各地都有发现,有推测认为可能与超新星爆发有关,猜测依据是出现于BC4000左右的后羿射日的神话,超新星爆发可观测时间持续很长,可达2-3年,亮度也非常高,可能会达到天有二日的效果。
3.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距今7000-5900-5200-4200年)
良渚玉器以配饰及礼器为主,主要包括琮、钺、璧、冠状饰、三叉形器、锥形器、玉璜、玉牌饰、管珠等,其中以琮和璧为最。
良渚文化玉器基本没有砣痕,主要为手工刻画,特点纹饰为神徽纹。
4.大汶口、龙山文化(距今6100-4600-40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4600-3800年)
玉器工艺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剔地阳纹,也叫压地或减地阳纹。
龙山文化出现玉牙璧/玉璇玑,可能与海洋文化的季风有关系。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山东龙山文化玉璇玑
5.齐家文化(距今4100-3600年)
以玉璧和玉琮为主,选料常带糖色和风化皮,基本光素无纹,纹饰以弦纹为主。
6.石峁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
以玉刀、玉璋为主,玉料多为黑褐色,非常独特。更独特的是,石峁文化的玉刀玉璋很多是从石峁古城的城墙墙壁中发现的,也就是说可能是筑城时把这些玉器筑了进去。(也许是认为这样可以形成某种结界吧)
7.陶寺文化(距今4600-4000年)
陶寺文化尚武,青铜兵器较多,玉器反而较少,以玉琮、兽面饰等为主。
8.台湾卑南文化(公元前1500年-西元前后)
以各式带扉牙的耳玦、鱼钩形玉为主,影响到东南亚、新西兰等地的玉文化。
四.夏商周至汉代的玉器/王玉阶段
夏商周时期,中国进入帝王统治时期,玉成为帝王、王侯的专享之物,一直延续到汉代。隋唐以后,玉器开始世俗化,但仍是王侯贵族显示其等级身份的标志。明中晚期,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玉器世俗化、民间化。清代乾隆时期,帝王用玉达到高潮。
1.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以二里头文化期玉器为主,数量较少,但出现了较大的玉兵器和精美柄形器。
2.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商代治玉工艺在研磨、切削、勾线、浮雕、钻孔、抛光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小型玉器为多,兵器较少,有大量动物形玉器。
特点是人物或动物的眼睛为“臣”字眼,转角尖锐;脚为蘑菇形。装饰一般为双钩拟阳线,多有扉牙。
3.西周玉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分为礼器、仪仗、工具、装饰、敛葬、杂项六大类,玉组佩大量出现。
双钩线其一为“一面坡”,立体感更强,扉牙更平。多出现人龙凤共身的纹饰。
4.春秋战国玉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治玉工具再次革新,春秋中晚期应用了铁器。西周的“一面坡”特点消失,回到双钩阴线,但更加平面,没有拟阳线效果。春秋玉器的装饰特点是高浮雕,密集排布。
战国谷纹排布更加疏朗,出现S形龙,常见一龙多凤的装饰,网格纹也很常见。小型配饰上常满纹饰。
动物的眼睛刻画由“臣”字眼变为杏眼。
5.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秦国玉器装饰一般都很简单,光素无文,或者以密集的单阴线几何纹为主。
(是真的很耿直的装饰了……)
6.汉(公元前206-23-220)
汉代玉器主要分为礼仪、丧葬、装饰、日常及陈设用玉几类。风格由先秦之神秘主义走向实用主义。
汉代玉印章有规制,一般都不大,1~3cm为主。
“汉八刀”一般在玉猪、玉蝉上常见,风格犀利,斜刀明显。
装饰用玉中最常见的是玉璧、玉璜、玉环、玉具剑、玉龙佩等。玉佩极具特色,如大型出廓璧、韘形佩、刚卯等。出现器皿件。
汉代玉器很少完全对称,往往大体看来对称,细看却不一样,风格发挥很自由。龙形矫健有活力。
(看过实物,是真的很好看!!就冲这个,南越王墓的博物馆就不会虚行,何况还有可以进入的墓道和墓室。)
7.三国魏晋南北朝(220-581)
由于战乱不断,废除厚葬、玄学兴起,王室治玉受到严重打击。葬玉制度衰落,至今考古也不见东汉以后的玉衣。多四灵纹饰。
五.隋唐至元的玉器(581-1368)
隋唐至元,礼仪用玉减少,大量实用性、装饰性玉器出现,民作玉器兴起。
1.隋唐-五代十国
唐代玉器以玉带板为多,多胡人形象装饰,如胡人献宝、胡人奏乐等。金玉组合很常见。云纹以花歧云纹为典型。
五代十国多细密阴刻线装饰,立体拼接工艺较发达。
2.宋辽金元
多层立体镂雕兴起,立体玉图画出现,实用器大量增加。宋代仿古玉器兴起,但仿古实际上与汉代更接近,而非宋人自认的商周时期。带板上的人物形象由胡人变为汉人。宋还多童子佩,有童子持莲图案,取“莲生贵子”之意。
金代常用花鸟纹,且常用花鸟作对称装饰。
春水玉、秋山玉是金元玉器的代表作。与传统题材大相径庭,带有明显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它记录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狩猎于春秋的娱乐活动,称为“春水”、“秋山”。“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