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朝花夕拾》
初中时刻就读过这书,那时不过是囫囵吞枣。时隔多年,没想到我依旧有一些看不懂的地方。大概名家就是名家,名家写的东西也不是寻常人能够读懂的。又或者别人就是别人,毕竟知音难寻,别人写的东西也不是我自己能完全读懂的。但我还是想谈谈这书带给我的感想。
《狗·猫·鼠》
虽然只是作者追忆童年时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但却每个文字都洋溢着他除恶务尽,绝不姑息的革命精神。狗、猫、鼠不仅仅是生物形象,也是各种各样人的形象。鼠是弱小者,猫是施暴者,而狗便是一类多管闲事的人,又或是“落水狗”。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他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心地善良。这个典型的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妇女,在鲁迅的刻画下仿佛鲜活起来了。作者用双重的眼光去看阿长,儿时的眼光以及写作时的眼光。
《二十四孝图》
鲁迅一谈到孩子、年轻人就特别容易动感情,会做出特别激烈的情感反应。直到晚年,当有人无端的给反抗的少年加以“卖国”的罪名时,鲁迅立即拍案而起。因此在我看来,他在二十四孝图里因儿童掀起如此巨大的感情风暴,对于他,几乎是必然如此的。
《五猖会》
他儿时对迎神赛会的热切向往,让我想起了我幼时对很多事物的向往。正欲到东关看看五猖会的他而被背书一事弄得毫无情趣,我也因为父母的管教而兴意阑珊。鲁迅触及时事,抨击北洋军阀及其走狗鼓吹封建教育和封建礼教的丑恶行径,让故事充满着战斗性,让这篇短暂的文章也有着别样的迷人之处。
《无常》
这是一篇记事的散文,描述迎神赛会大家最愿意看“活无常”这个角色的趣事。但我竟在这有趣的文章中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尤其是“下等人”想挣脱现实却只能寄情于戏中人物,他们的美好愿望却依傍着十足的无奈,让我感慨万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这两处儿时的乐土,承载着他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语言富于变化,文字细腻而又富有层次,刻画人物时,作者又变换了另一幅笔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私塾老先生的形象。我只能心生敬意,自叹弗如。
《父亲的病》
父亲由于吃了名医的药,病情反而一天天加重,直到最后终于咽气的这件事,给作者年幼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连我这无关之人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无奈与无助。大概也是那时,作者才萌生了要摆脱愚昧,求学上进的心吧。
《琐记》
讲真,我喜欢这标题。青年时代的鲁迅因受流言中伤,决心离开故乡,赴异乡求学。学业完成,又赶上中国当时不景气,所学的专业派不上用场,更何况所学之少,“我”在这茫茫然中,感到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学生而去了日本留学。
《藤野先生》
这个严于治学、生活简朴、严格要求的学者,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正直之人。而他在日本的遭遇,也让他放弃学医,明白了唤醒国人的灵魂与思想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弃医从文,以医天下人——这样的他,不失为四万万中国人的楷模。
《范爱农》
“如此世界,实何生为?待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唯死而已,端无生理”范爱农投湖自尽,此篇文章是鲁迅先生追忆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社会黑暗,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过去生活中的那些人和事已沉淀很久,终于又从记忆中冒出鲜活的印象”。希望自己也能如鲁迅一般旧事重提,以儿童的眼光追忆往昔的同时,又能以成年人的眼光来作出新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