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有一个习俗。每到元宵节的夜晚,家家户户就会在门前燃起一排篝火。注意,是一排,而不是一堆。这一排篝火,是由一堆一堆小篝火组成的,大概有十来堆,而每两小堆篝火之间,隔着一两米的距离。
当每一户人家都燃起篝火的时候,我想,即便是没有亲眼见过这种景象的人,也能够想象出无数星火项链佩戴在大山身上的那种风情与美丽。
这是在很久以前。后来,仿佛在一夜之间,镇上冒出了很多新房子。山上的人家,绝大部分都迁到了山下的这个平坦小镇。新房子与新房子外观相同,紧紧挨着。镇上的街道,也从一条变成了三条。
住所环境的变化,使得元宵的这个习俗,在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从前燃起火堆,是因为门庭开阔,如今受到空间限制,外加不方便找到稻草和柴,于是新来的人们,便和镇上的老住户一样,在正月十五的夜里,拿出事先备好的蜡烛,跑去自家阳台或者楼顶,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在栏杆上,再依次点亮。
在我去外地求学之前,每年的元宵夜,我都能站在自家的楼顶,看着烛火将生养我的这个小镇一点一点串连起来,把它变成圆月下的童话城堡,绽放出盛大的温暖。
因为这件事情,在所有的节日中,我对元宵节持有更深的喜欢。
后来,我开始在这样的景致里缺席。有很多年,在这一天,我独自一人,在没有烛火的某个学校,某条街道,某座城市,想起那个小镇的绚烂之夜,想起父亲、母亲和小弟的眼睛里,开满了欢乐的橙色花朵。
前年去普吉岛,在最后一天住进一个位于半山腰上的酒店。夜里踱到露台上,看到远处较低的酒店的房顶上,亮着无数暖黄的灯,一排一排,缓缓勾勒出酒店的轮廓。在森黑的背景里,它们如同一个幻梦。
我觉得自己得到了一种补偿,在那一刻,我和元宵夜里的故乡重逢了。
故乡的那个习俗,叫做“点灯花儿”。
要问热爱生活的心意从哪来,就是从这样绮丽的节日仪式当中来。因为这些特别的时刻,我们才会生出不灭的诗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