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只讲“这一篇”

肖培东教学的变与不变

原创 2018-01-16 周建标

大凡成熟的教师,都有他的教学个性,或曰教学风格,或会在他的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呈现出其较为稳固的教学习惯。属于肖老师的教学风格有什么呢?梳理一下,或有:

一、着眼文本,绝少拓展。

王君老师说:培东的课,很少穿插其他材料,也几乎不拓展。我总觉得培东有一种课堂教学的“洁癖”,他容不得稍微的臃肿和杂乱,他很刻意地就要“用这个文本”来解决“这个文本”本身的问题。这可能来源于培东的一种直觉和自信:对优质文本而言,其文字本身就是开发不尽的宝藏。好老师,用足文本本身的资源即可,不必有外援。

毋庸讳言,当下似乎找不到没有拓展的课。有作者相关资料或其他文章的补充,有同类文本的比较,有主题拓展方面的名言诗文。究竟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看需要。像有些文言文的背景资料就显得很有必要,如教学《小石潭记》《马说》《记承天寺夜游》,如果不介绍作者当时的处境,就难以理解作品的深层次内涵。自然,也有相当多的教学是为拓展而拓展,有的甚至不在文本上下功夫,却东拉西扯,好似百什锦。比如上《秋天的怀念》,有关于史铁生的残疾资料,有对他的作品推荐,有歌颂母爱的诗歌、歌曲、名言,有关于菊花象征含义溯源。一堂课,只看见琳琅满目的图片文字切换,而真正研读文本的时间却寥寥无几。此谓本末倒置。

肖老师当然并非不会拓展,可能还是拓展的一把好手。他为什么不拓展?就是为了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就是因为他把文本的空间拓宽拓深了。他觉得文本本身可供挖掘的资源太多,无需再去寻求外援。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教会学生聚焦于文本,细读深读,读出味来,读出文字下面所蕴含的机心、智慧。教师把着力点放在文本,引领学生去感知故事,理解内容,品读文字,感受真情,使学生印象深刻,感同身受。而拓展如若不得当,则只会使学生对文本感知蜻蜓点水,刚刚有点体会,又转移到另一阵地了,看似内容满满当当,实质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一堂课下来,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此谓低效教学。

二、注重朗读,以读悟意。

中国传统教学是极其推崇朗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书塾的读书情景: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只见他还大声朗读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可见,朗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语文学习传统。

无朗读不成课。肖老师把朗读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不仅作为一种单纯的学习方式,更是视为一种表情达意、理解内涵的教学手段。他逮住机会就读,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渐入佳境,获得更深层次的意蕴理解。

不光读语句。《春酒》标题只有区区二字,何读之有?但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俩字,愣是让学生读出了千婉百转,意味迭出。

师:这标题只有两个字,该怎么读呀?

生1:我认为,读标题应该饱含着思乡的情感。(春——酒。读得悠长)

生2:我觉得应该读出一种自豪的感觉。因为春酒是家乡的东西,应该引以自豪。(春酒。重读“春”字,自豪的)

生3:应该读得很平淡,因家乡对我来说是非常美好的回忆,回忆在心中,不应该读得非常的强烈。(春酒。平淡)

生4:我想这篇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写出了我多年不见母亲的感觉,所以我读得悠长一点。(春——酒。低沉,悠长)

生5:母亲已经去世了,要读得悲伤。(春——酒。悲伤,悠长)

生6:我觉得应该读出一种有回味的感觉,因为思念母亲,思念家乡,也在回味那以前春酒的味道。(春——酒。轻轻的,悠长中透着思念)

生7:我感觉作者对春酒有喜爱之情,她又回忆了快乐的儿时童年,应该是快乐的。(春酒。很快乐)

生8:我觉得应该遗憾地读,因为母亲已经去世,而她也酿不出来那种家乡的味道。(春酒。遗憾,声音略响)

生9:还有再也寻找不到春酒的那种惋惜。(春酒。声音轻下去)

生10:作者写了很多对以前美好的回忆,她也很陶醉于这些美好的回忆之中,所以我觉得应该读得有一种陶醉的感觉。(春酒。陶醉)

师:大家感觉到了吗?标题本身其实是作品全部文字的凝聚。咱们真的不可以忽略它的内蕴。

能够在一个标题上舍得花如此功夫,恐怕也是不多见的。但这两个字的标题是“管”,可以从中窥见整个“豹”。学生选择了一种读法,也就选择了对文章内容的特定把握和人物情感的特定理解。十种读法,就是十个解读的窗口,最大限度地探寻到了作者隐秘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不光标题,肖老师连标点都不放过。请看师生在《孔乙己》中演读对手戏:

师(读):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生(读):哦。(很平淡)

师:“哦”,他是这么说的吗?这个字该怎么读?

生(读):哦?(询问语气)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读“哦”,能听出是什么标点符号吗?

生:第一个平平淡淡,应该是句号;第二个感觉是问号。

师:那小说为什么用感叹号呢?来,再读——

生(齐读):哦!(感叹语气,惊讶)

师:读书就要潜入文字当中,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为什么要发出这声感叹?

生: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

生:不关心腿,更想知道是怎么打折的,很好奇。

师:他不是关心孔乙己生死,而是猎奇这段所谓的痛快淋漓的被打。来,同学们,用感叹号读读看,“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读):哦!(感叹,吃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确实,朗读里面蕴藏着读者的一种境界。

  三、细品语言,出奇不意。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品读言语的艺术。有此意识的教师倒是不少,但能真正实践的为数不多。一方面,文以载道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还是习惯于讲内容,析思想,另一方面,与教师个人素养有关,语言不是那么好品的,需要有扎实的鉴赏和写作功底,需要静心用心地潜入文本,没有反复阅读的耐心,是很难品出个中三昧的。

肖老师对语言似乎有天生的敏锐感觉,能够在常人眼中稀松平常的言语中品味出不一般的“嚼头”。当然,说天生是轻慢了他,这其实与他对语言文字的执著劲有关,他真正在践行“品不惊人誓不休”,细读到了文本骨髓,精读到了语言灵魂。肖老师曾这样感言:散文,是要经由文字读出属于“这一篇”的感情来的,这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是需要真正静静地阅读才能感受的。

一般人关注的是动词、形容词,而他对虚词的关注却到了如影随形的地步,哪里有虚词,哪里就有“好戏”。如《斑羚飞渡》中的“竟然”:

师:这是一次赢得种群生存的飞渡,在这个句子里,哪个词最能体现这层意味?

生:竟然。

师:这个“竟然”说明什么呢?

生:班羚很聪明,能想出这样意想不到的方法来。

生:它们很机智,在生死关头想到了很难想到的办法。

生:班羚很果断,它们很勇敢,对牺牲一点都不畏惧。

再比如他在《春酒》中对“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里的“才”与《一棵小桃树》中“第二天才舒开身来”时在“才”都引导学生细嚼慢咀,嚼出了前者之“才”的陶醉幸福,后者之“才”的委屈艰难。

他也盯上了不起眼的数字。《在沙漠中心》对“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一句的品析:

师: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有意思?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生:“一”字。一点,一棵,一道,一块。

师:我把句子改成这样好不好?没有树,没有篱笆,没有石头可以容我藏身。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他已经很绝望了。“一棵”这个数量词可以看出,哪怕有一点点他也会觉得有希望,可是他什么也没有,无比绝望。

师:作者在沙漠里只求一棵树一道篱笆甚至一块石头,他有没有去挑选树的大小?

生:没有。

师:所以,一点,一棵,一道,这些词里作者的绝望之情已经很明显了。

对小小的标点同样不放过。请看《孔乙己》对“许是死了”的标点品悟。

师:喝酒的人在说他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齐):句号。

师:掌柜的第一句是感叹号,让他也以感叹号结束可以吗?读读看。

生(读):许是死了!(感叹号语气,强烈)

师:你再来以句号结束。

生(读):许是死了。(句号语气,平淡)

师:为什么用句号?

生:用句号表示一种不太肯定的语气。

生:用句号表示对孔乙己漠不关心。

生:不轻不重的,随意说说。

生:故事讲完了,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冷冷的。

师:没有人会在意他的生死。这里的句号更能显示冷漠与生命的无足轻重。

一词一点总关情。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谁也无法漠视、避闪。

学科教学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符合人的认知顺序。语文课也不例外。其教学程序一般而言,总是先概括内容,再品味语言,最后是领悟主旨。肖老师的课也大体遵循这样的思路。只是在处理上各有巧妙。比如开头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是肖老师的惯用手法。《斑羚飞渡》问的是:哪个同学说下这篇动物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春酒》问的是:这篇叫作《春酒》的文章都写了什么?《在沙漠中心》问的是:文章写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吗?《一棵小桃树》问的是:这篇文章你自己读出了什么?或者说你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提问可能基于两个因素,一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基本文意,为深入品析语言、体悟情感作准备;二是摸清学情,了解学生熟悉和理解课文的程度,以便及时确定或调整教学基点和策略。同时,概括事件本身就是学生需着力培养的重要能力,能用简洁的文字、准确的角度概括课文内容,绝非一件易事,需要长期训练和指导。

作为一名有追求、有思考力的教师,他永远走在不断创新的路上,他不屑于拾人牙慧,甚至不习惯重复自己,总是想另辟蹊径,不落窠巢。肖老师面对着“这一篇”文本,他会如此处理呢?他曾经自述备课过程。每次阅读一篇文章,他都要自问:文章是写什么的?文章为什么而写?文章是怎样写的?编者为何将之放在这个单元?教这篇文章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学生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读不懂哪些?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色的段落在哪里?

肖老师处理教材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

他会根据现场偶发情景灵活变通。教学《孔乙己》,这么一篇经典老课文,被多少名家捣鼓过了,要找一个新角度委实不易。借班老师让学生送了他生日贺卡,他灵光一闪,脑洞大开,便以“你们记住了我的生日,你们能记住孔乙己的生日吗?“发问,步步摧问:你们最能记住他什么?文章中其他人对孔乙己最能记住的又是什么呢? 这些人真得记住孔乙己了吗?以一”记“、一”忘“构设了课堂结构,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学生深刻记住了这个”被人屈辱地记着,被人残酷地忘记”零余人形象。这真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自然灵感都是表象,实质是平时勤于思考、大量积累的结果。

他会抓住文本中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巧妙构建。教学《在沙漠中心》,这样一篇几乎都是作者内心独白的文章,几无任何让学生感兴趣的神秘和惊险刺激的情节,一度令肖老师很苦恼。当他读到文章中三处加引号的句子,他意识到突破口找到了,好好品味这三句话,发现它正好对应了“我”被困于荒凉的沙漠中的心路历程,即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而这不就讲的是“在沙漠中的心”吗?于是带领学生细品这三句话,前勾后引,左牵右顾,丰满了整个课堂,最后让学生改写标题,“在沙漠中心”变为“在沙漠中的心”,一字之移,境界全出,令人拍案叫绝。

他会根据文体特点顺势而为。教学《一棵小桃树》,他抓住本篇是自学课文的特点,提问学生: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大家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对,课文打了自读星号。编者还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设置了几处有助于自读的提示性问题和提示性思考文字。阅读这些批注,考虑一下批注中的问题,哪些问题是你自己能够解决的。后来又问:哪些批注是告诉你阅读本文的方法,第几个?当学生说是第二个,即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接着就围绕小桃树“没出息”的表现展开教学,让学生读读议议,读出了小桃树的形象特点,议出了小桃树式的人生况味。教学《皇帝的新装》,首问便是: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怎么就判断本文是一篇童话呢?当学生说出童话最主要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夸张,便顺势而问:这个童话当中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一个细节是什么?是谁导演了这出荒唐闹剧?自始至终围绕童话的特点来展开、推进,做到了学一篇会一类的高效教学。

他会高屋建瓴地以简驭繁,一线贯之。课堂犹如作文,总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万变不离其线。教学《春酒》,以“春酒之味”即“情”统领全堂,推进流程。“这个同学懂得散文不仅仅是在写事,更重要的是在写‘我’的感情。这就说明她读到了文章深处的东西了。你们读到了没有?“接着是对标题的立体式百味朗读,又让学生品味回忆春酒时的陶醉和忧伤的两类句子。干净利落,结构简洁。教学《孔乙己》就抓住”记得什么——真的记得了吗“两问结构整个课堂教学,由表及里,从内容到主题,问少意丰,不蔓不枝,显示了大家风采。

他会激活学生质疑,迸发出异样的思维。《斑羚飞渡》教学结尾一学生提出一“石破天惊”之问:为什么都是老斑羚去给小斑羚做出牺牲,却没有一只年轻的斑羚去为老斑羚付出呢?教师不由感喟:是的,在死亡面前,生命无所谓老少大小,生命是平等的,从来就没有规定必须老的为小的做出牺牲,这样的道德绑架是不公平的。让学生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层次。肖老师也善于抛出一些“奇思怪想”,引发学生潜入更深处思考。教学《皇帝的新装》,他想改写结尾:把小孩与爸爸换角色,让学生讨论与原作结尾的优劣,从而引出对人性的理解。

教学的不变,是一种对教学规律和特点的尊重,是教师风格的稳定性体现,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积晶;教学的变,是对文本锲而不舍研读的执著,是对自我要求不断挑战的尝试,是对教学爱之弥深的乐此不疲。在相对不变中追求变,体现的是永不满足,突破自我,寻找教学艺术的乐趣;在变中保持相对不变,体现的是摸索规律,符合认知,力图教学的效率保障。无疑,肖老师是处理教学之变与不变的高手,他牢牢捍卫语文的本质,他曾说过,必须坚守语文本色,切不可为艺术而艺术,花枝招展而迷失语文特质。他又是不安分的人,他又说,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都应该是有弹性的,教师要预备好多种路径。

说到底,语文教学亦即教者之心,肖老师像个抒情诗人,他如此语文地行走,爱生活,爱阳光,豁达、温和又智慧的心,课堂怎能不暖?语文怎能不美?

但愿我们每一位教者目之所睹,耳之所闻,皆为语文。也愿我们文内文外孜孜求索,不断求变,求新,又不断寻求教学真谛,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921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63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9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3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33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4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9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67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0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24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8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08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7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