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改自吴晓波著作书籍《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个人认为时间≈生命,因为我对时间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提高,也达不到吴的著作的认知境界。
最近每天看付费订阅后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自己也像牛人大咖一样定期写日志,不论写作水平怎么样,不论有多少人看,我都会定期一直写下去,因为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爆炸如洪水泛滥的时代,这是一种把自己从纷杂信息中分离过滤出来的一种方式之一,当然除了写原创,读书、健身、旅行、拜会朋友、书法等等也都是不错的办法,就像上次拜会长辈朋友一样,也许几年后忘记了当天的美食和电影,但是见面那一刻的惊喜感、一起共事过的地方、一起坐下来咖啡读书的场景总是记忆犹新的,正所谓好的方式是禁得住推敲的。今年过年期间串门和岳父岳母一起拜访一位70多岁的德高望重的舅爷,舅爷年轻时候是摔跤能手,干过苦力、酷爱书法,记得去年第一次登门拜访他的时候那种硕健身姿、侃侃而谈的气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再去,呵呵,让舅爷提笔的字句我都想好了!
以上是拜会朋友长辈的两个例子,两位长辈朋友较高的职业素养、硬朗阳光气质,大局观意识等等无不是我学习的榜样。其实很多方式只要是禁得住长远推敲的都值得我们去追求。年过三十,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发现了一条规律: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变得越来越值钱,很多时候时间成本要大于金钱成本。现在的自媒体、知识服务商、直播平台、门户网站等都是在抢客户的时间注意力资源,因为每个人时间24小时是无法改变的。就像每天弹出大量广告、邮件、链接、消息、朋友圈动态、网友留言等等,请问我们每天花这么长时间和这么多次数的刷屏,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有价值的收获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微乎其微吧,我们成人其实就是巨婴,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没有自制力,任由信息洪水冲刷,我自岿然不动,深陷这精神鸦片中而浑然不觉,科技的进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的能拓展创新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成了吃瓜群众。本人也是从曾经的每天刷屏体验中逐步转变,现在还处在转变的初级阶段,像微信朋友圈对我的意义已经在于关注少数我特别关心的朋友和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了。也许曾经无效的社交我们都该彻底的放下了,也许将来有一天它的定位功能或许会实现一个转变:由原来的炫个人动态刷存在感转变为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
有时候网络社交再发达也需要朋友见面促膝长谈,网络再多的点赞也不如当面真诚赞美,这本身就是一个场景转化提升自我的过程,我们需要去除无效的社交、无价值的事物,把宝贵的生命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另外由于本人文笔水平和实践经历有限,具体的关于社交的文章可以阅读李笑来的《放下你的无效社交》,几千万的点击量,这篇文章值得一字不差的阅读,最后一句话是: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