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是“第三代矿工子弟”+“天朝挖煤学校挖煤专业学生”+“在职的煤矿技术员”,如此经历让我对煤矿的感情是复杂的。在“得到”上听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整整一年,看世界的角度似乎有些回不到过去,我已经带上经济学的眼镜看待世界。——题记
视线开始定位在地球-中国-安徽-淮北-一个新矿,晚上同事有事与我调了一个班,我就赶上了这个夜班也有幸与这班工人有机会接触,听他们的声音。现临近小暑,热开始不分白天与黑夜的,即使夜里汗是不停的从身上溢出, 在身体的最外层皮肤上汇成河。虽是在地下,但巷道的走向让地下也有爬山这样的情景。半路上小憩一会儿,工人师傅的话匣一打开就没停。
聊到一个话题,那就是现在大班的机电维修工很多人在混,其实没水平解决不了问题,每次一点小问题一群人围在上面。
举例之前一次夜班,巷道照明不亮,值班电工下来几次修不好,并说出那个工人的名字,这件事我是印像很深的,因为那天我正好在区队值班听电话,接到井下汇报照明问题。当时问题汇报的很严重。电工讲他一个人修不好,要等第二天检修处理,我没有同意,要求当班必须处理好,缺人安排人,缺设备协调设备,因为井下是没有自然采光的,全靠这些照明灯。不恢复照明灯将存在安全隐患。 这个电工请他一起的值班机工去处理,结果竟很快处理好了。所以自己对工人维修水平参差不齐很有感触。同意他说的,确实存在不少维修工人没有相应的维修能力。
提到老矿是如何解决的。 师带徒新矿、老矿这是一样的,徒弟出师后,就给徒弟排值班, 徒弟要遇到解决不了的,向队值班电话汇报,安排其他人,但这个当班的要在下面等 ,等着学怎么处理,并准备好一百元回到地面交给队值班,再由值班交给后面这位解决问题的师傅。不过后来安排的人自己下去解决问题也要压一百元,处理掉问题上来把自己压的拿走,再得一百元。
后来安排人要是也处理不好呢?答案是这样,他下去前也得压一百元,问题没处理 掉,也得在下面等,等再新安排的人下去,他们都要学习怎么处理。要是再三就说明是大问题。 听这位工人讲述,我是眼前一亮,都说大锅饭是糊涂饭,这老矿的大锅饭吃得一点都不糊涂。充分利用了价格的作用。
首先,鼓舞了工人对解决处理问题的积极性,自己解决能力差就得花钱,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强就能挣钱。其次,促进了工人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想提高自己能力必须不断学习。接着,降低了区队的管理成本。 值班维修工处理不掉的, 安排其他人,就是占用另一个人的本来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比如看书提升的时间。最后,对于全矿生产是整体提效的,因为人才、熟练工的占比是在增加的。
还进一步分析为啥老矿能这样新矿却不能的原因,除了科区领导管理,还有环境,这个环境,通过他讲明白其实就是这新矿的设计理念。管理者因素很明显,后者这个从工人嘴里说出还是很吃惊的,确实,新矿将过去老矿的工人村或者叫家属区取消,建立职工公寓。将煤矿的生产的位置突出,取消了很多附属的设施建设,也为了降低投入成本。同样还有改变的是工人的认知习惯。听工人们怎么打招呼的,“嗨,你哪个矿的”“我五矿的”“我也五矿来的”这就一家人,不是一个矿的,那就不是一家人。这个新矿环境造就人心有分别,关系有远近。
在我看本质是新矿的陌生人比老矿多,信息的不对称明显且信息交易的成本很高。老矿经过长年磨合,谁谁家都门清,可以做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新矿则不然,人与人,业务与业务相互门清的少,呈现分工,井水不犯河水,但又缺少配合,每个人在黑暗中拓展自己的利息,这个过程必然要起冲突,这是信息走向平衡的一个阶段。这个过程中也必然有寻租的存在,但也会有打破寻租人的存在,平衡会在煤矿存活的期间不断在打破中建立再被打破。
在听工人师傅讲完,下班后重新整理带着自己思考记录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