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跟我一样的困扰,在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每一天都觉得是煎熬.都在说只有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候才会热情高涨,才会成功.然而在整个世界中,只有少部分人是在做着他们热情所在的行业和事情.大多数的人还是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没有办法,总要面对生活.
现在流行很多标签,例如"懒癌","拖延症重症者"等等.仔细想想,只有在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才出现各种烦躁,并且懒得做,等待明天,不停拖延.
St.Olaf大学的教授Gordon Marino在一篇名为<一种超越”做自己喜欢的”人生>的专栏中提到:他引用马丁路德金的观察,认为每个人的人生应该都具备三个向度,也就是长度,宽度,与高度;长度指得是所谓的自己喜爱的程度;宽度指得是与社群社区的关系;高度是超越.我们是否关注到那些比自己还要大的事物.有些事情,我们自己可能很爱,但不一定可以帮助自己跟外在连结,也可能无法让自己去完成那些比自己更高层次的东西(例如为环境尽一份心力).
有时候,我们以为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非那些自己不爱的,看起来是让我们对职业感到最大兴趣并增强自己表现的来源.但事情其实没那么简单.因为你或许会爱一些事情,但不一定会对这件事情很在行(你喜欢看电影,不代表你就会拍电影,甚至拍出好看的电影).你也有可以很在行的一件事情,但却很恨这件事情(你很会弹琴,但不代表你很喜欢每天都练琴的生活).当然你也可能会是很爱的一件事情,但又很在行的一件事情,但你却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钱去支持自己追求这件事情.
而Marino教授要提到一个重点是,当你没办法总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事情时,但你依然至少能得到你自己所需要的,或许也是其他人需要的,例如家庭,你所处的社区,甚至社会.而我们心中可以从这些那些额外的地方获得满足,可能来自于对自己的知识或特定技巧的精进,也可能来自己与体验到自己对别人的服务可以带给个人与专业上的圆满.
在Pink.Daniel H的<驱动力>书中(动机,单纯的力量:把工作做的像投入嗜好一样有单纯的动机,才有最棒的表现)提到:在今天的工作场所中,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可以激励我们的工作:自主性(autonomy),精熟性(mastery)与目的(purpose).这里好像没有热情,那热情呢?好像没那么重要,对许多人来说,热情是可以被这三个动机来源所取代.
对于我们来说,自主性是指:我们拥有创造的本能,渴望拥有更多的责任与掌控权去追寻自己渴望的目标;而精熟性则是:我们要求自己在执行事情上所需要的技术性的技巧中有所提升与磨练;而目的则是我们想要达成的最终目标,有时候总是见仁见智,每个人所有不同.
要协调我们对事情的热情与务实的想法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我们确实要更务实一点,因为如果你想要获得一个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你需要发展一些技巧,然后从完成一些事情中得到满足,即便这些事情可能跟你的梦想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中,我们可能很难追寻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梦与渴望,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从此跟人生的热情说再见了,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还是有很多报酬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不论是对我们个人或是自己的专业,我们将从自己每一天中完成的事情中获得满足,而在职场上获得真正的价值.
我们可以仔细想想,自己目前在做的事情,内心驱动自己最大的动力是什么?在我们生命中的三个向度(长度,宽度,高度)的权重为何?对于我们来说在三个驱动我们的基本要素中(自主性,精熟性,目的),个别又可以获得什么?(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能让我们感到自主;我们熟练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学习到了什么;我们达到了什么样的生活目的与价值,想要达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在我们想清楚以上问题,并写下来之后,可试着参考以下方法去让自己在不喜欢的工作中获得成长.
1.多思考,多提问题,再根据问题去学习和请教.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型,以及发现自己思考中的谬误和轻率之处.
2.坚持每天写日志和总结.日志内容大概为:今日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成绩?犯了什么错误?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如何用在你的工作上?等等.
反复强化这种思维模式,将它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变成面对任何问题时第一反应的直觉,才能提升自己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模式.
通过不断记录每一天获得的成绩和进步,可以逐渐累计”成就感”.
3.每天留出一段[专属时间],让自己独处,思考,学习.这个时间就是雷打不动,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影响和干扰的时间.
在专属的时间里,好好思考:10年后,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规划是什么?为了实现我的规划,我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如果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就利用这段时间,努力地去学习,积累经验,技能和作品.
以上只是个人分享,希望大家能够理清思路,理性去面对自己的工作和人生,获得成长,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章:http://www.pinsoul.com/blog-zh/20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