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错得离谱呢?如果真的是冷漠不幸的家庭,家里三个孩子,性格迥异、求学经历迥异、事业追求迥异、人生前后段无不殊异,却如何能够长成一个模子——都是心里有爱、敢于表达幸福、对生活有很多感恩的人,直白而知珍惜。当成年之后,我们仨抛开相异的外貌、职业、社会评价标准,本质上是何其相似!斗嘴不停,却又互相支撑。
今年见了姐姐两次。每次她在身边,都很安心,睡得也香甜,吃的也肆意。某次一起去散步,跟在她影子后面,都有种想要踩着马路边走的小雀跃。家里三兄妹(现在老弟说算是有个哥哥了,开心,夙愿得偿)也知道,互相之间只能短暂相处,就像你回家三五天和父母很融洽,十五天就不免质疑自己可能不是亲生的一个道理。当然啦,也只有大多数亲生的孩子才会有这种待遇,非亲生的,更多是相敬如宾的客气。
今年面临了很多选择,也有很多收获。最后最后,回家过年之前,认真考虑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我想是培养了父母对我的依恋。是的,培养。无心插柳柳成荫。
每天给母亲一个电话。从一开始,说,我下班了,然后便是无话可说的尴尬,心里拼命想着说什么好;到后来,自然而然问,你今天干嘛啦?吃饭没?忙不忙?忙什么啦?想我没?再到后来,忙了忘记打电话,妈妈会打来嗔怪说,你怎么都不给我打电话!
忽然有一天,妈妈用撒娇的语气说,爱你哟!第一次听到她这种少女强调,蜜里抹甜,我是震惊的,也是开心的。我说妈妈你好可爱,然而我张张嘴,当时还说不出这样语调的一句“爱你哟”。
到如今,我也可以对母亲说,爱你哟、真乖、么么哒,你好可爱!我想这也是一种互相成长、互相塑造,一种互相爱的能力。
至于爸爸,一位传统思维的中国男人,明显的重男轻女,却也爱我和姐姐。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总是推荐投资书籍或者股票。我终于发火说,再打给我说这些只跟钱有关的,就不要联系了!忽然有一天,他打给我问近况,忙不忙,工作怎样,聊了一会儿。之后才知道,他和妈妈吵架了,是向我寻求安慰吧。虽然没有明说自己的需要,但我愿意当这些时刻的依靠。他之前也是没有话题可讲吧,但他很努力了。
其实大学时代,我和很多人一样,也是不到需要生活费便不会给父母电话。自然总是被问,是不是又没钱了?用青春年少时代的自尊和矜持解读起来,潜台词就是没钱就不会找我们吧,呵呵。一种屈辱感不言自明。少年心性下,与父母的关系似乎变成了单纯的供养者,满心渴望的是逃离与独立。主动联系?避之不及!这样几次,恶性循环下来,如若不是到了约定应该的时间节点,扭扭捏捏去电话提醒,否则绝不联系。
用经济的独立换取父母的尊重和更少的干涉,这是和父母相处的第一重层级。第二重,是父母依恋你,像你小时候依恋他们一样,一家人互相知道相爱,物质与面子倒成了其次。
这一切都是无心插柳,意料之外的收获。
最初的契机,是多年前一个寒假,难得我没有实习,早早回家过年。当时老姐还在国外读硕士,过年没有回来。那是个清晨还是晚上,也记不清了,我打开卧室门出来,从空落落的客厅走过,见老两口挤在小小的红色笔记本前,对着摄像头那边的姐姐笑成两朵花。
我忽然没来由地一阵鼻酸,也是那时起,觉得了父母对离家千里的子女真实的思念。
烦什么,只要他们开心,多打打电话呗。
真正执行一天一个电话,似乎还是过年。这一年有很多压力,也曾因为打电话给母亲,她一番道理说教,让我蹲在下班路上空荡荡的草地旁放声大哭,打给密友说,她为什么不能理解安慰一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