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几本书,跟大家分享一下内容,里面还掺杂了一些个人观点,希望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反正我一出生就给人家当儿子了,给谁当儿子不都一样嘛”
这是《家有儿女》里刘星回答老爸夏东海的一段话。如果是真实有这么个事件的话,小小年纪就有这么豁达的思想,真的是太有爱了。
但是往往“后爸”、“后妈”这样的词汇,给人的第一思维反应往往不是什么好的形象,往往作为“反派”角色才更容易让大家在心理上去接受它,才觉得趋于正常,符合常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无论是作为事件主体,还是客体,只要是有了“后”,这个概念,往往会觉得自己是不幸的,或者别人在这样的家庭下是不幸的。
有人会说:“你自己没心吗?我对你好于不好,你体会不到吗?”
对于一个意识认知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否过于苛刻了呢?孩童时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身边没有人加以正确的引导,每天还要面临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有句话说,没事儿不要随意评价他人,我想说的是,没事儿就别说话,甚至你看人的眼神都是不友善的,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身边一直充斥着满满的言语暴力,“那个女孩身材真好诶,看到没有?,”“你看你弟弟穿的衣服比你好,你妈就给你买这样的衣服呀~”,“那谁家的媳妇儿回来了,看穿的衣服像什么样子?咦~”,“那谁家的儿子磅上了一个富婆”……………………
满满的都是对别人“不幸”遭遇的嘲讽,还有对别人努力的不肯定,但更多的,是出于对比之下的“没有得到”感在作祟吧,真的很有意思。
很多人在潮流之下蒙蔽了双眼
活在别人的言语之中成为了别人嘴里的人
出于酒醒之后的不满,就让别人也活在自己的言语之中吧,指责别人的感觉真幸福呀,完全可以抛开错误“处身事外”
愿屏幕前的你活在自己的内心里,不被世俗沾染。(会写这段话的人是不是,是不是感觉自己的前半生被别人操控了呢?受到了什么伤害才发出如此感悟呢?或许吧,其实,最大的伤害莫过于,自己的人生只是一种交易,苦苦追寻,翻山越岭的,满满的期待之下,才发下,等着你的不是日出,而是)
这个世界没人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