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数个时刻,我们都面临着决策。无论是影响人生重要方向的决策,或是小到两元钱是应该买杯豆浆还是矿泉水的决策,无影无形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都看过一句话,“现在的自己就是三年前自己选择的结果。”。不管今日的你是过着多么自律卓越的品质生活,还是在生活的淤泥里苟且偷安,潜意识里都在提醒自己----“选择比努力更为重要”。如何做明智的选择更是每个人内心的诉求。
选择本身并没有对错,更多的是如何去做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当面临选项需要决策时,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思维几乎会对所发生的事情做出直觉反应并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对眼前的信息关注过多,却对视线之外的信息不加考量,容易产生“聚光”效应,匆忙做出结论。“聚光”效应就是目光所及,便是一切。就好像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吸引我们视线的永远是播放电影的屏幕,灯光内的一切东西都被清晰地照亮,吸引我们的眼球,而灯光以外的一切便是被隐藏起来,被我们忽略。这就像有时候我们看着选项,头脑中想着如何权衡,过度将焦点放在选择本身,却忽略了这“聚光灯”之外的其他可能性,也就错过了很多更好的解决办法。
“聚光”效应也正是决策的核心难题,灯光内的东西很少会是我们做出一个好的决定所需要的全部,但我们时常会忘了调整聚光灯的方向,实际上,我们又是会根本不记得聚光灯的存在,太过长久呆在自己的视野里,忘记了光圈外有着更广阔的风景。
选择从来都不是二选一,也从来不是对与错、是与否。
记得以前我父亲给我提过个建议,当遇到一件事情无法判断、无法抉择的时候,不妨拿支笔、拿张纸,把所有能想到的利与弊都写下来,再去斟酌应该何去何从。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没有太多思路,只觉得无处下手,慢慢的就开始顺手,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自己的思路就像抽丝剥茧一样慢慢清晰起来。
后来读书的时候意外发现,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心理数学”决定法。这种做出决定的方法大致如下:
“用一条分割线把纸面划为两栏,分别写入“利”和“弊”,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把发生的利弊因素随时记录在两栏中。当把它们全部收入视线的时候,怒力去评估它们各自的重要性。检视两栏中的内容,如果它们看似同等重要,就把它们划掉。当一个“利”有两个“弊”对应时,就把这三个全部划掉。如果两个“利”有三个“弊”对应,那么就划掉这五个。通过这样的做法,最终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如果一两天后发现两栏中都没有什么可以增加的新内容,便可以做出相应的决定了。”
抛开写利弊因素时可能存在的主观情绪或主观偏见,富兰克林的这种决策法还是为广大人民做决策时使用的。
然而,在做有效决策的时候有更让人头疼的四大屏障。
一、思维狭隘
就像“聚光”效应,我们的视线仅仅局限在自己可以看到的范围之内,也就倾向将选择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以二元化的思维看待选择。
就比如我们经常会问自己,“我是不是应该买这套房子啊”,而不是“我想要花钱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那么最好的花钱方式是买这套房子吗?除了买房子有性价比更好的选择吗?除了这个房子还有其他的房子呢?”。我们更多的焦点集中于“买”与“不买”两个选项里边,却把其他存在的可能性都忽视了。
选择,从来不是二选一。
二、证实倾向
当做出重大决定是,我们经常会得到一个建议-------相信自己的直觉。然而,直觉也充满着不确定性。直觉会让我们产生部分的主观偏见,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在清醒着作者某种分析对比,但事实上我们的大脑是在执行直觉下达的命令。分析因素时,我们更习惯于找到支持我们判断的信息。
就比如,你想买一辆车,它硬件上有瑕疵,但是你喜欢它。你要考虑是不是应该买下它。你喜欢这辆车。你的直觉让你对这辆车充满好感。在后期的搜集信息时,你更可能不由自主地去搜集那些支持这个瑕疵不会影响整体车性能和安全的言论,更加说服自己。你在四处搜集资料,却没意识到自己是在捏造事实。
我们寻求确认时,却常详装自己只是在寻找真相。
三、短期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按照利弊清单列出所有因素,做出看似最明智的选择,却迟迟不肯动手,犹豫不决。因为面对选择时,除了理智地去分析之外,我们的情绪也会搅合进来。我们重温以前发生的场景,理智和情绪在斗争,我们每天都在改变主意。最终,情绪让我们做出了错误决定。
四、过度自信
很多时候做了决定,我们会自认为对未来趋势的发展有很好的判断和把握,自认为很了解,实情上我们对自己的预测、未来的走势太过于自信。
我们只关注和我们有关的事情,不会关注我们不知道其他存在的事物,忽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看似有着更为科学的决策方法,却也发现还有其他的因素制约着我们,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决定。如何应对这四大障碍,成为我们学习决策路上又一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