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书单里,总有些我之前从不会涉足的领域,比如这本John Stuart Mill的《功利主义》。作者的名字,中文翻译为约翰·穆勒。不对啊,Mill,按照音译的原则,不应该翻译为“密尔”或者“米尔”吗?怎么会是穆勒呢。这是我第一次翻这本书的时候的第一个疑问。
第一次看到这书的名字,功利主义,我以为是我们时常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带有贬义的功利,我还在想,怎么会有人如此大胆公然讨论这样一个重利轻义贬义的词,还给它加上一个主义,这社会已经嚣张到黑白不分的境界了吗?再一想,不对,这是个英国人写得,如果真是鼓吹利己的,我想在我国的政治因素制约下,应该不会给予翻译出版。先生说,这本书属于哲学范畴,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他还建议我不要看,别看只有薄薄的一小本,可是非常晦涩,我可能会看不懂。
好吧,作为我一个求知欲这么强的人(其实是自尊心受到了一万点伤害),我当然要看看了。好嘛,这的确是一本神奇的书,全部五章内容,共计65页,在这65页前,是译者徐大建老师的一个长达19页的序!这本书是有多难懂,居然要,这么长的一个序。好吧,我努力尝试阅读,印象中应该是读到第四页我就放弃了,这种类似于学术的著作,实在不如通俗小说或者散文来得酣畅淋漓,当然雷蒙特卡佛之类鬼才小说除外。
虽然在智商上的优越感被这本书虐成渣,还好,我意志坚定,并没有从此对哲学产生强烈的反感。去年时候,我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当时断断续续感觉到有些困惑,感觉很多思想并不是用我目前所了解的领域的知识可以解释清楚,先生建议我,可以看看哲学方面的书,这对于建立逻辑思维非常有帮助。好吧,我承认逻辑思维一直是我的弱项,我开始有意涉猎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从《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开始,到后来的《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乌合之众》、《上帝死了》,再到后来的《西方哲学简史》,我忽然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一向脑袋很浆糊的我,居然能透过现象去分析本质了,这算是哲学在逻辑思维领域的初步应用吧。其实,如果你还没开始涉猎哲学,我建议你从《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看起,这本书虽然看起来很厚,但是它从时间轴上很清晰地展现了哲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而且文风很幽默,深入浅出,对于初学者建立一些基础的哲学思想颇有脾益。
基于有了一点点哲学的基础,这个周末我是带着征服的心态又硬着头皮翻开了这本书。看到徐大建老师的序的最后一页,我总算明白了这本书为什么被译作功利主义,原文是“utilitarianism”,关于它的中文译名,的确存在一些争议,因为在哲学上的意义与它通俗的意义差异较大,容易引起误解,“功用主义”或者“效用主义”可能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可是徐大建老师鉴于约定俗成的习惯,大部分哲学书籍已经将“功利主义”作为“utilitarianism”的中文对应词,所以思考再三还是尊重国际习惯,保留了《功利主义》这个名字。
而关于最早让我疑惑的作者名字音译问题,在序中也找到了答案——依旧是考虑到约定俗成,且《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仍将Mill译作“穆勒”。
我猜是为了让我们这种哲学小白能更好理解这本有些晦涩的小书,徐大建老师在这个长达19页的序中,也是蛮拼的。他比作者更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功利主义的发展史,介绍了契约论学派和功利主义学派的各自立场和代表人物以及主要的哲学思想,前4世纪伊比鸠鲁应该是古人中功利主义的先驱,当然还包括我国的墨子。洛克。卢梭、康德、罗尔斯,这些契约论学派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休谟、亚当·斯密、边沁直到本书的作者穆勒,这些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学说或者理论,在《西方哲学简史》一书中大多都出现过,而且好多人都有画像的,所以感觉很亲切,果然哲学界知名的人,就那么几个,哈哈哈。徐大建老师的序对穆勒对功利主义的经典说明做了全面概括性地阐述,让人有个清晰地思路,并对作者在功利主义的证明以及功利主义如何说明正义这两个问题的论证上存在的方法上的争议做出了说明。
我个人的感觉,如果你真的是和我一样的哲学小白,你看完序就基本可以了。因为看了正文,好吧,我承认,我几度差点被穆勒老先生给绕晕,而且,所谓的证明,原来就是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或者,你说你是对的,所用的方法,放在我这也依然适用,所以你不能说你的是正确的而我的就是错误的,因为咱俩的理论都可以用同一个第一原理来证明,而我的理论就比你的理论更先进,所以,这场论辩我赢了。如果我还不能证明我是真理,那么你倒是拿出来你能证明我不是真理的依据啊,没有依据是吧,没有那就证明我还是正确的,我还是赢了啊。原来哲学家们都这么可爱的,在思辨这个领域他们有时候也要发挥出小无赖的精神呢。尤其是穆勒老先生在第五章论功利与正义的联系时,我真真有被他绕晕,而且隐隐约约感觉有些难以自圆其说,但具体是啥,这可不是我这个层面的人所能讲清楚的,管他呢,反正我GAI到了全书最重要的也是经典理论,就是功利主义到底在说个啥:把“功利”或者“最大幸福原理”当做道德基础的信条主张,行为的对错,与他们增进幸福或造成不幸的的倾向成正比。所谓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唯有快乐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东西。所有值得欲求的东西,之所以值得欲求,或者是因为内在于他们之中的快乐,或者是因为它们是增进快乐避免痛苦的手段。
怎么样?有没有被绕晕?那你还没看他的论证方法呢,更加会被绕晕,不过别着急,静下心来按他的思路走,我从中竟然感觉到,这老先生在论辩过程中还是蛮温和的,不是正面攻击而是迂回到你的后方,把你的赖以生存的理论,拿来为我所用,所以不知道原文是否也如此温和,这只有读到原文才可知。看这本书,还是需要一定的哲学思想的基础的,不然你会特别奇怪,这些人没事就在这辩论来辩论去,好无聊的样子。可是这些伟大的理论或者思潮,就是在一次次的思辨中,人类的文明才一次次进步,哲学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所以很多看起来无聊的事,实有其重要意义。而且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人1873年就去世了,可是他的很多思想,放在今天,依然是非常先进的,所以哲学家,思想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放在历史长河中,也不会被瞬间淹没,反而会历久弥新。
最后八卦一下,我觉得那个时代还是推崇文明的,他不止一次地强调文明、正当教养、完备教育、道德修养、智力水平这类词。这是对野蛮人毫不留情地鄙视,言外之意就是,你们要是不懂我说的东西,只能说明你逼格太低,不够理解我的世界。很多哲学家,尤其是早期的哲学家,都有这种思想上的优越感,因为哲学的确最早就是从文明人中发展起来的,它有持续了好几千年的根正苗红的历史,所以人家有这点优越感也是正常的。插播一个穆勒的经典名言,当然人家不是用来表达自己的优越感的,而是针对将功利主义比作“猪”的哲学的反对意见,给出的回应,我只是觉得用在这里用一种特别的契合:
“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如果那个傻瓜或猪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那方面的问题。而相比较的另一方面即苏格拉底之类的人则对双方的问题都很了解。”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穆勒是西方教育史上少见的早期教育的成功典范之一,他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更没有上过大学,他全部的教育都在父亲的教育下完成的。据他自己说,他虽然在天赋上并不比别人聪明,但在父亲严格的早期教育下,他在智力上大约比同龄人早熟了25年。你别谦虚了,早熟25年,这还叫没有聪明?而且,人家可不是啥也没干就倒腾哲学、经济学和政治评论了,人家作为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员整整工作了35年,却利用业余时间做出了大多数专业人员一辈子都做不出来的学问!就凭这个,我就对这个名字顶礼膜拜了。虽然这本书小有晦涩,但是,我有时间还会再多啃几遍的,这对于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逻辑思维非常有帮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