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译文: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有诗为证: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亲病三年无一怠,尝药奉母真圣怀。汤释仁孝道德楷,药名文景天下乖。
此故事读来第一反应是后人为歌颂文帝,有故意之嫌。第二反应是收录故事的人,以帝王为榜样,世人皆应孝顺父母,以达人性。古之帝王,首先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应该尽到人的本性。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的社会性,造成了人的缺陷,或是不完美,或是人无完人的由来。帝王也是如此。
帝王之孝,应该是治理好天下,这是对天下人最大的孝。以上面的这则故事来看,单一的纯粹的帝王为了母亲的药汤而白天晚上不休息,天天陪着母亲,不理朝政,不关心家庭其它成员,不对天下老百姓负责,这样的帝王枉为帝王。通过故事来看,编制的深意可能是执行或奉行或宣扬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帝王之孝,以天下大治为大孝,并不是亲尝药汤。手里权力/权利越大,社会作用更大,孝道的意义更加广阔。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它的前提是国家颁布的管理措施可行切合实际,广大的民众适应顺从,安居而乐业,人人在自己的行业中正常生活,自然而然。这种治理国家的方法是可取的。
古人的生活相对单一,农耕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务靠苍天。故事中的文帝如果没有过分地征收税收,边疆安定,估计国家治理也就这样吧。如果他有充分的时间,更多孝道于父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国家不治,何以为孝。当帝王更多以治理天下为主要责任。如果人们都适应自然的生活,无为而治,这也是一种高级的管理方法。但在古时,当时的帝王将相,当官之人,守边之将士需要百姓的奉养,合理上税,这应该帝王最为关注的问题吧,而不是亲尝药汤,将自己的心思放在一个人自己的父母身上,这不是王者的孝道,这需要我们辩证来看待问题。
平民之孝,应该是把家庭关系处理和谐,物质和花销基本满足成员的需要,这也是家庭最大的孝。作为普通平民,芸芸大众,我们需要更多是满足家庭成员的社会需要,让家庭成员更愿意为家庭贡献力量。古之家庭,都以大家庭,几代人同吃同住共同劳作。这需要更有凝聚力的家长来完成家庭的大义上的孝道。
今天我们看来,小家庭为主,一家三人或四人,父母一般都是单独居住,或是不远相住。这种生活与古人有较大的差别,但孝道是不变的,也是我们人人需要由本性来完成的。今天的小家庭,更体现了当前社会的物质的丰富,交通的方便,信息的畅通。我们的孝道必须是浸入我们骨髓之中。当父母手脚不灵活是,需要我们更多是陪护,年纪越大的人,其实心里越脆弱,年纪更大的人,他们需要更多是心里的安慰。
今天的我们,中药较少,不需要煎熬药汤,亲尝药汤。社会生产力更进步了,我们的孝道更需要与时俱进。正是我们的物质丰富,造成了绝大部分享受生活,不愿意死去,老人们更想长命百岁,使得我们的孝道有了新的意义。愚见以为,当今的孝道,以老人的心理安慰为主要切入点。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让老人们安心安逸安全的离开世界,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无忧无虑地无所挂念地离开活着的世界。
今天我们谈论这个话题不太切合实际,因为我们谈论之人绝大部分是中年人,而不是老年人本身。自己不能切身地体会老年人的心境想法,也就是所谓的空谈世界了。很多说,我老了以后,无所谓,安乐而死,自己死而无悔死而无憾。但真正当我们老了,当我们能计算我们的在世时间时,很多人,绝大部分人,不少的人都会选择念念不忘,依依不舍,牵肠挂肚,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
害怕死亡,可能是人的最大弱点,也可能是人的最大的痛点,也可能是人的最难解的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