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站在对方角度体会他的感受,分三步:体验,理解,表达并取得反馈。共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好难,前天课上朱老师举了几个例子,让我们反馈。在大家的反馈中我们认真去聆听去体会,发现原来自认为不错的“共情”,包含了太多的功利心和上位姿态,简单的敷衍共情后立刻转入“但”,接下来讲大篇道理。想做好“共情”,需要陪当事人在他的情绪里呆上一会,用心去体会,明白他当下需要的是什么。
如:妈妈带孩子去找老师咨询。“这位妈妈,我知道这段时间您可能过的不容易,在这样情况下,你能坚持不这么久,你是怎么做到的?”
又如:“她马上要出国留学,要离开父母,国内又有那么多朋友,出去后人生地不熟的,真不知道出去后会什么样?” 如果是我也要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是不是担忧,迷茫。“你以前没有独立生活过,现在要出国,独自一人在异国生活,是不容易,我能理解你这种不踏实”。
对于儿子昨天闹情绪的事我是否做到了共情,如果再发生我该怎么做呢?迷茫,矛盾、苦恼,我正在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