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只是契约关系吗?
我是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简称HRM,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或者HR说到人力资源管理,简单来讲有六部分组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劳动关系(比如:签合同,发福利,处理争议等等)……
——杨琳
记得以前背新概念作文的时候有一篇文章中写道:“It has been said that everyone lives by selling something.”
这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我们出售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应的报酬来维持生存发展。
从生产角度来说,人力是资源,是一种与资本、机器对应的生产要素,劳动者通过契约获得薪水,社会就是这样运作的。
但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着真情实感,我们并不是活在法律条文中。我不喜欢这种看待工作的方式,没有人愿意被当做物件来看待。
工作和生活能平衡吗?
关于“护士经历过的那些偏见”话题每次都可以引起室友们的滔滔不绝,并且常以憋屈又无奈的心情终结。
——护士 邱丽全
有一种流行的论调:要能平衡工作与生活。
好像生活是心灵的自留地,而我们作为生产要素的工具性的一面留在工作场所去展现。
工作与生活似乎是对立的,为了获得生活的享受和美好,不得不忍受工作的痛苦。
有多少次你辗转反侧,只是因为工作上的难题没有解决?有多少次你在家里的饭桌上,因为工作的事情走神?有多少次你因为忙工作累到半夜才回家,心里对家人满是愧疚?……
一份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它占用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个人生活。
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平衡好工作与生活,我自己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工作给我带来的焦虑,必然给我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工作给我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为我的生活增添光彩。
不管是帮助公司还是帮助员工,都很开心。
——HR 杨琳
大多数的工作都不全然令人快乐,记得看过一句话:“再好的工作一年也有200次想离职”。
有工作本身的挑战,有业绩的压力,还有让人烦心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常常让人焦虑不已。
我怀疑上面这种论调的前提就有问题:工作和生活真的可以分开吗?真的有人可以把他们分开吗?
人不是机器,既然没有快速切换频道的能力,那为什么不直面工作对我们的影响呢?
工作是一项修炼
一开始入行,不懂这些,凭借法律和事实就认为案件会胜诉
……
如果年轻人都不去努力改变法治环境,那么法治环境就不会变好。我也以我的方式去做我能做到的事情
——律师 李寒冬
后来,我读到了稻盛和夫的书,他说:工作是一种修炼。我对这种东方式的思想深为赞同。
比起“工作”这个词,更喜欢“劳作”、“劳动”,我也喜欢“匠人”这个词,这些词更能体现做事跟人的身体与精神的联系。
稻盛和夫会问那些将工作看成受罪的人说:
“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你人生的价值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是你忍受了很多不愉快的工作体现出生活的价值吗?还是你账户上的钱体现出工作的价值呢?”
这些当然都不是,稻盛和夫认为,只有在工作中磨炼心性才是价值的体现。
这与王阳明的心学何其相似,把工作当作修行,挑战自我,磨炼心性,在业绩、报酬增加的同时,也使自己的阅历、能力、见识、智慧得到了精进。
工作塑造了我们,我们非常容易看到工作对一个人精神气质的的影响,工作对我们的塑造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抛却工作与生活的分别心
每一个匠心精神都应该被敬畏和尊重
——定制西服 杨青
分别心让我们赋予每一个当下不同的意义,无论身体在承受什么,我们的思想已经开始叫苦叫累了。
事实上,坐在办公桌旁写作和坐在咖啡馆里写作有多大差别呢?
坐在会议室开会和坐在客厅里聊天又有多大差别呢?生活的真相就是换个地方行住坐卧而已,是我们自己的界定让工作变成不得不承受的痛苦。
换个角度想一想,有没有可能你的工作被很多人羡慕呢?尤其是那些根本没资格获得这份工作的人。
当然,过度地美化工作也是一种分别心,也加入了幻想的成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真实的态度面对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当下所做的工作就是你当下人生的全部。
投入其中,认真地谈话、写字、思考、行动,这几乎就是修行的全部了。
我们希望通过修行来强化我们的内心,但强化的内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只有躲在深山安静的茶室中才能平心静气,那不叫修行,那只是一种修行的姿势而已。真正的修行就体现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如何和颜悦色地与同事说话,如何清晰明确地安排事项,如何在别人不理解的时候坦白沟通,如何在获得成绩时不扬扬自得……这些事没有一件不是人生大事。
End
如果你对生活失去希望或者感到不满,真心建议去医院的急诊室或者icu去看看
——医生 刘萱
人在事上磨,如是而已。
鸣谢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联合创作,由蓝帽案主 申少鹏 主创。
白帽:杨琳
红帽:邱丽全
黄帽:李寒冬
黑帽:刘萱
绿帽: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