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你翻开了这本书。愿意自我探索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当你填完《马斯洛安全感量表》,对着得分不由地惊叹道:原来我已经缺乏到这种程度了!也许你会好奇,是什么导致了我安全感的缺失?除了对恋爱关系的影响,缺乏安全感还会影响生活的哪些方面?是否有摆脱它的方法?
带着这些疑问,如果你对探究自己的情绪体验过程感兴趣,那么欢迎和我一起阅读《安全感》。
本书由4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安全感的量化和对安全感不同定义的解读;第二部分开始讨论安全感的来源,到底什么情况下会滋生出不安全感;第三部分主要告诉大家缺乏安全感对生活会有哪些影响;最后一部分是介绍修复安全感的方法。
一 安全感是什么?
在讨论什么是安全感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测量你的安全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本书。
说明:请在10分钟左右完成以上测试,选择“是的”或“不是”。如果实在不好回答,可以选择“不清楚”一项,但尽量避免选择该项。这些问题旨在测量自我的安全感,所以每道题的答案没有好坏之分。请对自己诚实,不必有任何顾虑,凭直觉回答即可。
说明:
评分方式:每答中一题计1分。注意:大部分选“不清楚”的都不计分,只有四道题选“不清楚”计分。(可在纸上标注你勾选后的答案)
结果说明:
51分以上:属于正常范围;
45—50分:有不安全的倾向;
37—44分:有不安全感;
36分以下,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即存在严重的问题。
如果你得分在50分以下、37分以上,花时间讨论这个话题是很值得的。
那么,安全感是什么?
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它没有对错之分。
很多人可能会说:“安全感难道不是钱包的厚度?”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中了乐透大奖的人,在中奖之后,幸福指数会瞬间爆棚,但在6个月到1年之后,几乎全部回到了中奖之前的水平。我们将这个水平称为“锚点”,无论生活怎样变化,幸福指数都会始终围绕着“锚点“波动。
也有人认为“如果我升职/有权力/有地位了就有安全感”。美国对升职群体的研究同样表明,在升职后的3—6个月,幸福指数会恢复正常水平(“锚点”)。
第三种看法是:安全感就是我是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等等,有一个可以拼的爹,安全感就能爆表。然而事实上,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比常人更躁动、富有攻击性,他们总是急于发泄和破坏。这就像是人在青春期都要经历一个象征性的取代权威(父母)的仪式才能长大。强大的权威(父母)让他们无法超越,越努力越绝望,成长受阻,于是他们急需发泄,试图从破坏行为中找寻平衡。
第四种看法:如果我有男朋友/女朋友爱我,我就有安全感了。这一观点其实是颠倒因果的——我们拥有了安全感才能拥有亲密关系。指望从亲密关系中获取安全感其实是舍本逐末的。
第五种看法:有了足够强大的能力,我就有了安全感。能力强的人是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泛化的能力很强。当他们非理性的恐惧情感发生泛化时,结果就会是灾难性的。例如,女孩失恋后对男人产生恐惧,甚至听到“男朋友”“恋爱”等词语时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第六种看法:如果我不会死,我就有安全感。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恐惧它只会庸人自扰。拥有这一看法的通常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相对而言,中国人是最怕死的。与之相对的是古埃及人,他们认为,活着的日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时间,之后的岁月才是真正的人生的开始。他们几乎所有的纪念品都是为死人准备的。
第七种看法:如果没发生那件事(创伤性事件),现在就不会这样没有安全感了。遭遇天灾人祸,会让人的安全感瞬间下降。对在车祸中造成身体残疾的人进行跟踪调查时发现,事发当时觉得一辈子都会沉浸在悲伤里的人,在事故发生后的一年时间里,基本上一半都恢复到了锚点。安全感总能回归到锚点,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另外,任何形式的生活变化都需要机体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因而会产生压力,无论是正性事件还是负性事件。例如,你中了彩票,除了兴奋外,还会感到紧张和焦虑。
一般人总认为安全=安全感,其实不然。安全随时可能失去,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安全;而安全感是永恒的,它会围绕正常水平(锚点)高低起伏,但最终会回归正常。
欲望没有实现会没有安全感,那一旦实现了就有安全感了吗?我们会很快习惯已经得到的,新的欲望又会产生,缺失的感觉永远存在。人性没变,安全感的水平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就像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样,刚出生时,认为孩子平安健康就安心了;长大了些,会觉得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放心了;成年后,就想着孩子有出息我才有安全感啊……永远都有更高一层的欲望在等待着被满足。
有的人自认为真的很有安全感。他们淡泊名利,心无所求,秉持“无须期待,让一切自然而然发生”的信念。实际上,这并不是有安全感,他们只是找了个笼子把自己困了起来,在这个笼子里安于现状,他们才会觉得安全。一旦他们打开心房,安全感就没了。当有一天,他们决定摆脱囚笼,比如换个公司,换个男/女朋友等等,会发现问题还在那儿,困境依然存在。
安全感之于心灵,就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有痕迹的,都不是安全感,无论是物质上的安全、囚笼中的安全还是逃跑中的安全。
安全感来自一个无形的壳,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壳,误以为这就是世界。当壳出现了问题,我们感到不安,我们会以为是世界不安全,于是会选择用“刺”来保护自己。就像受到惊吓的野兽,当感到不安全时,会对周围的环境更加戒备,攻击性极强。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给不出一个确定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独一无二且无比正确。心理学流派众多,关于安全感,都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解释,适用不同的人群。可以浏览一遍各流派的主要理论,找到比较适合你的。
其中,从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角度出发讨论安全感的较多,同时也是本书的重点。丛中和安莉娟是中国研究安全感比较权威的学者,他们认为安全感是指可能出现的对身心危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控制感”(基础安全感)和“人际安全感”两个因子。
而本书作者则认为,安全感的载体是重要他人,要恢复安全感就要找到新的重要他人,并和他们建立连接,即动情(亲情、爱情、友情)。此外,安全感的投放部位是背部,所以最直接的疗愈的方式是背后的拥抱。
你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绝对无法接受所有的角度。也许,本书的最大价值不在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让你能从360度观察,确定适合你的角度,从而深入了解各种理论和方案来完成自我疗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