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马谦宏
【派别】玉印派
【导师】王玉印
【分舵】图龙宝刀
【舵主】焦典
用导图列提纲真是个好方法,我先是打腹稿,以为想的比较周到了,一画导图,又进一步打开了思路。当然,最后写作,又和这个导图有差异。
这次写作思路运用了杨老师的两个思路综合,起 承 分 转 合。此致感谢!
以下是我写的文章,请大家指正。
好雕工,好教育
故事是这样的,同一块木头,一块只挨了一刀,成了被人踏在脚下的木板,一块则被“千刀万剐”,刻成了受人膜拜的佛。
这个故事对于家庭教育十分有启发意义,告诉我们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不过,施行挫折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态度和方法问题,否则会物极必反,南辕北辙。这里,就借着这个雕刻佛像的问题来谈一谈:
首先,刻镂的功夫,是个细致活儿,每一刀下去都必须慎之又慎,精雕细刻,一点一点刻出形状、划出纹路。雕刻是用小刻刀,不能用斧头,一斧头下去,可能直接就成木板了,再多的“千刀万剐”也无济于事了。
郑博的母亲秦某教3岁的儿子认数字“1、2、3、4、5”,但儿子读了一遍后,就无论如何不再开口。性急的秦某打了儿子两个耳光,又操起一根木棍,痛打儿子。父亲回来后继续操起木棍朝儿子的脑袋打击,孩子最终一命乌呼。
这算是个极端的例子吧,但即便故事中的孩子能保下命来,他可能也一生不再喜欢数学,甚至不再喜欢学习了。不是有个实验吗?将一只跳蚤放进一只没有盖的杯子内,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杯子。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口,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玻璃盖而跳不出去。后来,把玻璃盖拿掉,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
过度的挫折教育的悲剧性正在于此。
然后,雕刻必须讲求方法。
一、要因物象形,像个佛,就雕个佛,如果像颗白菜呢,就雕颗白菜——雕得好,一样得到重用和欣赏。所谓因物象形的教育,就是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进行培养。不考虑遗传天赋,错误的引导孩子的发展,只能让孩子远离成功。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孩子生下来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天赋。”
二、真正的雕刻高手不是雕刻外形,而是刻其精神。教育也是一样,教能力比教知识重要,培养灵性又比培养能力重要,塑造品德又比塑造灵性重要。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两千年前已经道出了“学礼”高于“学文”。
最后,忽然想说点题外话,因为任何鸡汤故事都有漏洞。我想这个故事最大的漏洞是:试图把人比喻为木头,但是人不是木头,人是一棵树。所以为人父母做一个好雕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好园丁,从根系把爱的雨露浇灌给成长中的生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长成经得住雕刻的好木头。最近发生了一起起学生跳楼案件,大家几乎一致认为是孩子禁不了挫折,禁不了老师一两句冷嘲热讽,我到特别想说,这些孩子可能是因为缺失了爱的滋养,成了禁不住任何一刀的没长好的木头。
好雕工,多给爱,这才是好教育。但是如果真的是成了一块已经没法雕刻的木头了,怎么办?何妨逍遥游也,庄子曰,无用之用才是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