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的意思太多,反而不容易准确区分。为了详细研究这个字的用法,先从基数词开始。
主语
《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国语·吴语》:“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 太山 ;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於成积也。”
《韩非子·解老》:“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人之功矣。”
《孔丛子·答问》:“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章邯 梟将,卒皆死士也。”
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
《淮南子·兵略训》:“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
《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淮南子·说林训》:“故一夫出死,千乘不轻。”
《史记·周本纪》:“此一物足以释 西伯 ,况其多乎!”
《史记·天官书》:“厕下一星,曰天矢。”
《史记·平准书》:“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汉书·谷永传》:“ 秦 居平土,一夫大呼而海内崩析者,刑罚深酷,吏行残贼也。”
汉 王充 《论衡·自纪》:“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易·乾》“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三国 魏 王弼 注:“此一章全説天气以明之也。”
《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 长江 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晋 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一字之褒,宠踰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
《晋书•天文志上》:“极东一星曰柱下史。”
《晋书·羊祜传》:“ 蜀 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
南朝 梁 刘协 《文心雕龙·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
《南史·王诞传》:“ 孙伯符 岂不欲留 华子鱼 ,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
《魏书·高祖纪》:“ 太和 元年詔曰: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餘力,地有遗利。”
唐 王昌龄 《别李浦之京》诗:“小弟隣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
唐 王维 《寒食城东即事》诗:“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緑蒲涵白芷。”
唐 李白 《蜀道难》:“ 剑阁 峥嶸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唐 杜甫《洗兵马》:“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诗之五:“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唐 张南史《同韩侍郎秋朝使院》:“重门启曙关,一叶报秋还。”
唐 钱起《雨中望海上怀郁林观中道侣》:“群真俨盈想,一苇不可渡。”
唐 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天津落星河,一苇安可航。”
唐 元稹 《望喜驿》诗:“子规惊觉灯又灭,一道月光横枕前。
唐 许浑《早秋》:“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唐 许浑《早秋》:“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
《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 唐 薛渔思 《河东记·独孤遐叔》:“一人向隅,满坐不乐,小人窃不自量,愿闻金玉之声。”
唐 杜牧《秋梦》:“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唐 高蟾《落花》:“一叶落时空下泪,三春归尽复何情。”
唐 于武陵《西归》:“一叶忽离树,几人同入关。”
唐 于武陵 《客中》诗:“一封书未返,千树叶皆飞。”
宋 欧阳修 《六一居士传》:“居士曰:‘……有琴一张,有碁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宋 苏轼 《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
宋 苏轼 《训兵旅策》三:“天下之大,可以名劫也;三军之众,可以气使也。谚曰: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苟有以发之,及其飜然之间而用其锋,是之谓倡。”
《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将去温来又好。”
宋 叶元素 《绝句》:“家住夕阳江上村,一湾流水护柴门。”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 杜子美 改罢长吟,一字不苟。”
《宋史·王安礼传》:“今以一指蔽目,虽 泰 , 华 在前弗之见。”
金 元好问 《塞上曲》:“平沙细草散牛羊,一簇征人在戍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纸窗儿前,照臺儿后,一封儿小简,掉在纤纤手。”
元 耶律楚材 《乞茶诗》之三:“玉屑三甌烹嫩蕊,青旗一叶碾新芽。”
明 文徵明 《闲兴》诗之四:“坐久忽惊凉影动,一痕新月在梧桐。”
明 李贽 《昆仑奴》:“一夫敢死,千夫莫当,况仅仅五十人而肯以活命换死命乎?”
明 明月榭主人 《钗钏记·后审》:“ 皇甫 兄,你一身做事一身当,怎么扳扯小弟在裡头介?”
清 纳兰性德 《送荪友》诗:“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
清 刘大櫆 《乞公建义仓引》:“夫一人向隅而泣,则举坐为之不乐。同里共井,其视同坐也亲矣;辗转沟壑而死,其视向隅而泣者迫矣。”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一部大白鬚,直垂过脐,飘飘有神仙之表。”
《红楼梦》第五五回:“你是个最明白的人,俗语説:‘一人作罪一人当’,我们并不敢欺蔽主子。”
表语
《三国志·魏志·华歆传》“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和嶠 ﹞曰:‘ 元裒 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
隋 王通 《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唐 王勃 《山扉夜坐》诗:“林塘花下月,别是一家春。”
宋 真德秀 《夜气箴》:“故冬为四时之夜,而夜乃一日之冬。”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补遗》卷十三:“ 杨诚斋 与同舍谈及 于宝 。一吏进曰:‘乃 干宝 ,非 于 也。’问何以知之?吏取韵书以呈,‘干’字下注云: 晋 有 干宝 。 诚斋 大喜曰:‘汝乃吾一字之师。’”
元 郑德辉 《倩女离魂》第三折:“分明见 王生 ,説得了官也,醒来却是南柯一梦。”
动词宾语
《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遂灭 过 、 戈 ,復 禹 之绩。”
《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史记·乐书》:“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
汉 刘向 《说苑·复恩》:“今为一人言施一人,犹为一块土下雨也。”
《汉书·叔孙通传赞》:“ 叔孙通 舍枹鼓而立一王之仪。”
《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及市罢,輒跳入壶中。”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当有老公,从东方来,携豚一头,酒一壶。
《三国志·蜀志·吕凯传》:“都护 李严 与 闓 书六纸,解喻利害, 闓 但答一纸。”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 洪 年二十餘,乃计作细碎小文,妨弃功日,未若立一家之言,乃草创子书。”
晋 王嘉 《拾遗记·吴》:“﹝ 吕蒙 ﹞尝在 孙策 座上酣醉,忽卧,於梦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
《晋书·裴頠传》:“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於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
《晋书·荀崧传》:“ 向 歆 ,汉之硕儒,犹父子各执一家,莫肯相从。”
《世说新语·伤逝》:“ 王仲宣 好驴鸣。既葬, 文帝 临其丧,顾与同游曰:‘ 王 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宋书·礼志》:“其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白雁白羊各一头,酒米各十二斛。”
《宋书·符瑞志上》:“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北齐书·魏收传》:“及詔行 魏 史, 收 以为直置秘阁,外人无由得见。於是命送一本付并省,一本付 鄴下 ,任人写之。”
《陈书·姚察传》:“ 后主 所製文笔,卷轴甚多,乃别写一本付 察 ,有疑悉令刊定。”
《隋书·柳裘传》:“后以奉使功,赐綵三百匹,金九环带一腰。”
《周书·李贤传》:“降璽书劳 贤 ,赐衣一袭及被褥,并御所服十三环金带一要。”
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李白 《悲歌行》:“ 惠施 不肯千万乘, 卜式 未必穷一经。”
唐 柳宗元 《王侍郎母刘氏志文》:“修经术以求圣人之道,通古今以推一王之典。”
唐 白居易《初入峡有感》:“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唐 白居易 《读鄂公传》诗:“唯留一部清商乐,月下风前伴老身。”
唐 杜牧《早秋客舍》:“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唐 李亢 《独异志》卷下:“ 武宗 朝,宰相 李德裕 奢侈极,每食一杯羹,费钱约三万。”
《新唐书·陆长源传》:“吾祖罢 魏州 ,有车一乘,而图书半之,吾愧不及先人。”
《新唐书·文艺传中·孙逖》:“ 开元 间, 苏頲 、 齐澣 、 苏晋 、 贾曾 、 韩休 、 许景先 及 狄 典詔誥,为代言最;而 逖 尤精密, 张九龄 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宋 欧阳修 《六一居士传》:“居士曰:‘……有琴一张,有碁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宋 曾巩 《送李莘太傅》诗:“久待连城价,谁腾一鶚书?君王览豪俊,应復召 严 徐 。”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元年》:“ 却縠 悦礼乐,敦《诗》《书》,为 晋 元帅; 杜预 射不穿札,建平 吴 之勋。是知中权制谋,不取一夫之勇。”
宋 陈师道 《徐氏闲轩》诗:“君寧平世经三釜,我亦东原有一区。”
宋 赵长卿 《贺新郎》词:“便莫待,将人轻弃。不是我多疑你。被傍人、赚后失圈圚。经一事,长一智。”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妾身在家颇通丝竹,弹得几曲琵琶,当此夜深孤闷之时,我试理一曲消遣咱!”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
《新编五代史评话·唐史上》:“詔 李克用 进爵为 晋 王,赐衣甲马鎧弓箭各一副。”
《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那 朱温 见庄门闭着,不去敲那门,就地上捉一块土,撒放屋上。”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去府库里寻出一块透明的羊脂美玉来。”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少不得修了一封家书,差人接取家眷入京。”
明 高明 《琵琶记·文场选士》:“谁知平地一声雷。”
明 宋濂 《游钟山记》:“又久之,傍厓寻 一人泉 。泉出小窾中,可饮一人,继以千百弗竭。”
明 高启 《野老行》:“鸡鸣相送拜道边,愿公受取一大钱。”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寡人适方饮酒之间,想起大夫所谭神女之事,不觉神情恍惚,睡思懵腾……正是衹将桑海千秋事,付与槐南一梦中。”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武松 ﹞直奔过树林子来,见一块光挞挞地大青卧牛石。”
《金瓶梅词话》第六四回:“虽是士大夫,也只是秀才做的,老公公砍一枝损百枝,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明 陈确 《与张考夫书》:“故 孟子 直以一语断之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自 唐 、 虞 至 战国 二千餘年,圣人相传心法,一语道破。”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吾辈切记,不可轻易説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这桩喜事,若还是读书读出来,赴考赴出来的,就不奇了。妙在平地一声雷,方纔诧异。”
《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一回小婿再去,託敝亲家写一封字来。”
《儒林外史》第二回:“ 申祥甫 拿出一副蓝布被褥。”
清 郑燮 《赠博也上人书》诗:“独有老僧无一事,水禽沙鸟听关关。”
《红楼梦》第二回:“便在下也和他家来往非止一日了。”
《红楼梦》第六十回:“俗话説:‘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辽史》有一字王之称,盖如 赵王 、 魏王 之类,皆国王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一二言诗》:“今按古诗亦有一言者, 顾寧人 谓《緇衣》章‘敝’字为句,‘还’字为句,又《吴志》歷阳山石文:‘ 楚 ’,九州渚; 吴 ,九州都。‘ 楚 ’字‘ 吴 ’字各为句,此一言诗也。”
谓语,主语不是代词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颜良、文丑 ,一夫之勇耳。”
唐 白居易《入峡次巴东》:“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谓语,主语是代词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一二言诗》:“楚 ’字‘ 吴 ’字各为句,此一言诗也。”
介词宾语
《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
《孟子·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战国策·中山策》:“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
《淮南子·缪称训》:“察於一事,通於一伎者,中人也。”
汉 刘向 《说苑·复恩》:“今为一人言施一人,犹为一块土下雨也。”
汉 班固 《白虎通·谥篇》:“文者以一言为謚,质者以两言为謚。”
《汉书·叙传上》:“渔钓於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牧守虽贤而令长不堪,则国事不举,万机有闕,其损败岂徒止乎一境而已哉!”
南朝 梁武帝 《报侯景书》:“朕为万乘之主,岂可失信於一物。”
南朝 梁 刘协 《文心雕龙·神思》:“ 张衡 研《京》以十年, 左思 练《都》以一纪。”
南朝 梁 刘协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明 陈确 《与张考夫书》:“故 孟子 直以一语断之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自 唐 、 虞 至 战国 二千餘年,圣人相传心法,一语道破。”
双宾语中的直接宾语
《史记·项羽本纪》:“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汉书·叔孙通传》:“﹝ 二世 ﹞乃赐 通 帛二十疋,衣一袭,拜为博士。”
《汉书·马援传》:“赐 援 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
《后汉书·刘盆子传》:“赐宅人一区,田二顷。”
晋 王嘉 《拾遗记·燕昭王》:“赐 甘需 羽衣一袭,表其墟为‘明真里’也。”
《晋书·卢志传》:“帝悦,赐 志 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綾袍一领。”
唐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言是商州使,送君书一封。”
宾语补足语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折:“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三国志》:赐子弟一人亭侯,二人关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