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妈妈视频的时候,妈妈再次提到我五岁的弟弟:“你弟跟我说,'妈妈,我真想出去外面吃饭啊',因为我总是想着在家给你们做好饭,不想让你们出去外面吃嘛,他就特别想去外面吃饭。”
妈妈说这些时的语气是非常轻松的,觉得自己一直在家做饭是在表现母爱,而我面对她时习惯性维持的笑容却有一瞬间的停滞。
我很羡慕我弟弟,现在就可以表明自己的要求,而我,直到高三开始上晚自习、不得不在学校解决晚饭时,才实现了“在外面吃饭”。
中学时代的我一日三餐都在家里解决,是没有零花钱的。我就读的中学算是市里排名靠前的,同学们的家境都不错,很多同学都会在上学前或者放学后到学校旁边的小商店去买东西。当时很羡慕这些同学,有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可以随意买自己想吃的零食。
其实我家虽然和那些家里开公司或者父母都是政府官员的同学家比不了,但也是收入稳定的双职工家庭,妈妈就职的公司效益也很好,是肯定不会缺少那一点小钱的。
妈妈用在我身上的花销不少,可以说“很慷慨”,但是她只在“她觉得必要”的范围里慷慨,在她的认知里,“零花钱”不在范围内。
肯定有人会说,一日三餐都有人给做多好啊,妈妈早起给你做饭很难得了,妈妈多爱你啊。可是,我妈妈从来没有问过我喜欢吃什么,只是按照她认为的“营养丰富”的标准来做:白馒头、榨菜、米汤。这样的早饭伴随了我的中学时代。
曾经她想让我喝粗粮豆浆,因为她觉得粗粮很营养,我拒绝了,我喝粗粮豆浆喝吐过,实在接受不了那个味道。但这样难得的抗议是在上高中之后了,那时才渐渐有了反抗意识,初中时都是心里抗议却不敢说出来的。
你能想象一直吃一样的东西作为早饭,吃上六年吗?妈妈认为这样的早饭是健康的,可是我更向往外面的鸡蛋灌饼、煎饼果子、油条和胡辣汤,因为不想只在家里吃馒头榨菜。至少我想自己选择吃什么。
高中毕业后我那么喜欢去外面吃油条和胡辣汤,一半是因为我确实喜欢吃,一半是因为我很享受终于获得的、或者说终于争取来的随意出去吃饭的权利。
妈妈六年如一日地给我做饭、尤其是坚持早起给我做早饭,饭菜样式也始终如一。并未萌生出独立意识时期的我默默地接受,在有了独立意识以及表达欲望以后,我终于渐渐争取到了决定自己吃什么饭、在哪里吃饭的权利。
现在的目标就是,在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后,真正获得这些权利。有些家长觉得是自己在花钱,小孩应该听从自己的要求吃饭,我很想替自己、替很多像我这样的孩子问一句:难道你们觉得,小孩子没有根据喜好来选择食物的权利吗?
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吃饭只是一件小事,更多人会觉得这件小事不值一提。但是这样一件中学时代的小事,时至今日仍然在影响着我——因为那时候的事,我对胡辣汤油条一直有执念。很可笑吧。不过,真的可以一笑了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