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目标问题上,一直欠缺发现最优解的方法。
直到最近读到《掌控》一书,才惊觉里面有一个非常适合与自己的方法。
只需要向自己提出三个问题,并诚实回答,每天渐进,明晰自己的认知,
才是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根本动因。
不时会问,实践目标的都最佳方法是什么?有人说是日程表,有人说是年计划,有人说是愿景,有人说是价值观。其实,每个方法都存在着各种不足。
用日程表、年计划、低维度的努力可能会让你为了完成目标去完成目标。
只用愿景与价值观,又无法很好地落地,理论的空中楼阁,终究无法落地生根。
在计划、行动之间,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谓之认知。
只有装备了合适你当前掌控能力的自我认知,才能提出足够符合自己的方法体系,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自己才是了解自我,引导自我的最佳老师。
认知是一个不稳定化学物,当你去回忆了一个过往的事情,或者你曾经做过的时候,大脑会自己帮你补充当中的细节。正如一个金鱼缸,里面会有太多的粪便渲染,
鱼缸里面,总是一片浑浊,你就无法看清楚,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有时候,你去想像自己过去的成功,你会加入很多你当时没有做过的事情与感觉在内,让故事看起来一切都是你的功劳。
有时候,你会对你的失败过度反应,失败一次,就将自己简单归类。并将原因外迁到其实无关事物之上,只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假设。
一言蔽之,你的认知是朦胧不可靠,易被大脑补完。
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诚实,甚至面对自己,也经常自我欺骗。
为的是逃避变化与不安全感,任何过分尖锐与真实的问题,都是我们的盲区与死穴--至少,每一个人都不善于对自己提出尖锐的问题,不够诚实去承认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
这是书中的三个问题所在:
(1)这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吗?
(2)这是我的梦想吗?
(3)我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于我而言,三个问题,我都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时年三十,我依然无法对这三个问题,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这大概便是我与那些提早觉醒,找到自己真正梦想的人,最大的差别所在。
直接去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其实是很难回答,甚至面对问题的本身,都有一种恐惧所在。
如果三个问题都是否,那么间接就承认我们一直在犯着一个错误,我们浪费了之前的生命走了错的路,而现在,你依然走在错的道路上。
这三个大问题,一旦发问了,就必需回答,去反思,而且回答很容易让人崩溃。
意义于人,是唯一的驱动力。而当你反思后,发现自己从来都在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是一件多么让人沮丧的事情啊!
这三个问题,反过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检讨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正被撕碎,每个人都陷入了“被动工作流”的环境当中。那么,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什么就解决什么,我们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去思考当中的意义。
我们每天都在走进充满事务的自助餐厅,还没等你吃到想吃的主食,却发现自己己经被容易入口的小吃给填饱了肚子。
大概你从来都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件事情,真的是你的想要的东西吗?
当答案是否的时候,大脑又会开始各种脑补,让你停止无意义的思考,或者不愿意承认错误与不满意,欺骗自己,含糊其辞,得过其过。
人类的大脑会不断地自我欺骗与给自己编造故事,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心里不要太纠结。当你向大脑提出人生意义立场下的尖锐问题,强迫自己看清楚现实,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敢于拷问自己的所做的事情,是否与你的梦想,与你的目标契合?
越是尖锐的问题,更能拷问出你的是否能够清晰的看清事实。
是否满意,要看你目前采取的方法,是否能够让你达到你想要的目标。
巨大的勇气从何而来?每天诚实回答,诚实记录差距,调整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利用最高的方法去补充中间的花絮。
三个大问题,让你始终聚焦在你当下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你真正内心自我的想法。
而不仅是你要做,还是你要完成什么的TO-DO LIST。
如果说,每天的进步很微弱,你也要坚定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止步不前。
原因很简单,当你带着勇气去用尖锐的问题诚实面对自己,那么你的痛点,并是所有不通阻塞的重点,找到他们,并去改变他们。
所有勇气都应该来源于一个信念--你坚信,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改变的,包括你自己。战胜自我拷问的工具,努力活出真正的自己,诚实地面对一切,才能慢慢迭代,成为更好的自己。解决问题,一切从认知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