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长江春所的文章刷屏,不仅是朋友圈还是身边小伙伴,文章从家电板块出发,谈了对A股整个消费品研究和投资的看法。看完夜不能寐,说实话不在于文章观点多有新意,恰恰相反,文章提到消费品研究主要无非赚两种钱,行业空间的钱和竞争格局的钱。
说实话,波特五力、实习时候的那些行业研究框架,或多或少都提及这些。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建立清晰有效的消费品研究框架是何等重要。研究的价值才能被真正放大。犹记得研究生期间,导师提到做学术研究就是做“形而上”,从具体中提炼抽象,服务和解释经济现象。
做了一年多消费品行业研究,多少了辛苦做了一些案头工作、调研工作等,更多的时候是要搭建框架,升华和提升工作价值和能力。也许思考非常关键。最近看一本书说:很多人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去思考。繁杂的具体事务,忙里偷闲的休憩,再花上时间和心思去思考,还要思考出有价值或者市场上还没有思考到的东西和成果,不容易!但我想,只有多去思考,多努力去建立框架,只有不容易的东西才能带来进度吧。下
面是自己深夜里的一些思绪,回去有空再整理。
消费品行业,最根本的几点,一看行业空间(即行业天花板多高),二看竞争格局(大家常说的集中度变化),三看行业发展趋势,四看龙头公司竞争力优势等。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标的不同的投资逻辑,或者说市场关注点。
行业具备较大成长空间时,如之前的家电、乳制品等,都是典型的国内居民人均消费提升和渠道渗透带来的行业整体扩张,又如2003-2012年的白酒,主要驱动来自于国内投资推动和政务消费,但行业也是经历巨大的扩张阶段。行业扩张期,对应就是找收入成长型公司。这个过程,会逐步显露龙头,或者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各自出现龙头,收入成长驱动带来投资机会。
随着行业扩张进入尾声,一旦行业进入另一阶段,如人均消费提升空间缩小为代表,未来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行业迟早会进入到人均拥有量到达一定水平的阶段(海外比较较为普遍,也算有效),行业内公司投资逻辑也会发生变化。白酒在我看来,也是类似家电板块最典型的例子。(这或许也是从2016年起到现在,白酒、家电板块表现较为突出的重要逻辑。
次逻辑,或者说估值提升逻辑,当然还跟板块确定性、整体资金风险偏好等等有关。)先说白酒,白酒从行业空间来看,最典型:2003-2012年,众所周知的黄金10年,行业快速扩张,各价位段的,全国化或地产酒,收入端都表现不错,只不过里面有一些分化,如改制过的收入弹性更大(古井、洋河等),如扩张政策、价格营销政策到位的发展更快等。2012年反腐一刀切,行业陷入调整,加上其实国内纯酒精人均消费量已经不低,白酒行业总量增长趋缓逐步成为共识。
2012-2015年2年多调整后,从2015年起白酒行业逐步进入复苏通道。有供给端自身调整作用,当然更多来自于大众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支撑,接力政务消费出清。2015年开始白酒板块的一波牛市,我想更多就是来自于竞争格局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行业空间扩张不在(还是有很多不了解的投资者纠结于此),但竞争格局变化带来的消费升级、集中度提升在真正发生作用,而且已经在高端、次高端的白酒公司报表端显现。这就引出来,投资机会可能会来自于从收入驱动转而变为盈利驱动的公司上来(注:白酒板块作为高端品较为特殊,盈利水平已处高位,且竞争格局其实比较稳定优化,竞争格局变化之下更多的是看集中度提升,抢到份额或者享受消费升级带来的份额提升就足够了!)。而且,更乐观的是,中高端龙头白酒在这轮周期当中,通过攫取价格带内的市场份额预计还能做到不错收入端增长。
这是我对消费品投资,尤其是对应到白酒,甚至是乳制品研究最大的感受。行业跨入新阶段,投资逻辑发生变化,寻找收入驱动还是盈利驱动要想清楚。此外,一旦竞争格局建立,龙头品牌、渠道等壁垒建立,巴菲特说的强护城河出现,龙头投资价值显现。尤其是过去几年A股估值体系对成长给太高溢价,反而业绩确定性的消费蓝筹不敢给估值溢价。如很简单,很多投资者爱拿历史估值中枢看未来,觉得茅台到25倍就是个坎。这个确实要反思,市场分歧的关键点是引发思考最重要的入口。我想,估值体系重估,资金风险偏好变化,对业绩确定性龙头、估值合理标的未来应仍有估值提升空间。
很多人一定还会问,消费升级如何前瞻衡量、行业发展阶段变化的依据和拐点判断等等疑问。老实说,我也有疑问,之前都记录下来。要做的是,从现在开始,多思考这些大家都不知道、可能都没去特别思考清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