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现在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
相对于以前信息流像是个涓涓细流,大家在小溪里嬉水玩闹。现在的信息流简直就是汪洋大海,大家都只能在海里各自游泳求生。
信息泛滥带来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有价值的内容虽然绝对数量更多,但单位时间里变少了。也就是被稀释了。我们每天所阅读的信息流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偶尔能从信息流中读到一些有启发性的内容,跟淘金客在浑浊的溪水中淘到金子的心情也是类似的吧。而且信息流的质量可能跟我们所关注的人有着密切联系。当关注的人在某些方面有着足够的知识积累,那么他所提供的信息流就会更有价值。反之则。。。。额。
这也是朋友圈信息流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的朋友圈里是大牛们还是都是跟自己水平相近的人,决定了整个朋友圈信息流的质量。这也是微博这类公共平台不会消亡的原因,因为有质量的连接,即使是单向的,也比低质的连接要好。
当信息量不大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检索到曾经看过的什么东西。因为渠道有限,稍微花点时间也能再翻找出来。但在信息洪流中,一旦刷新,可能眼前的有价值的内容就不知道被冲刷到哪了。
正是在这样的年代,记录及收藏给自己曾经带来灵感的内容就变得有价值起来。信息采集是个人成长的一个必要的输入。尤其是高质量的信息采集。
曾看过网络上的知名写手分享过的写作体会。阅读,记录,然后输出。那些精准而生动的案例都是自己一点点地攒起来的。然后在寻找对应的主题时,再从自己的小金矿里找出来,给自己的出品增添鲜艳的色彩。不只是作家,设计师的工作模式也是类似的。
人工智能正以难以预计的方式迅猛地发展。这里的难以预计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会发展地多快,且不知道会造成多大的冲击。大家可以预见的是那些流程化、模式化的工作内容终将被人工智能替代。而个性化、创新的搭配方式、非结构化的内容创作,将在未来人类阵营中大放异彩。个人的价值将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展现。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兴趣、品味,这种独特的品味让他们在信息海洋中能够筛选出他们觉得有价值的部分,然后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将其编撰成有关联度又有个性的感官体验。
整个信息采集的过程不可或缺,整个信息的加工输出过程成为价值的体现。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个体本身的采集能力,输出能力,以及风格化的程度。未来的信息价值将越来越依赖信息的解读者的风格。我们选择通过什么人来解读信息,成为了我们建构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就像我们选择用谁家的眼镜来看世界一样,不同风格的人折射出了不同的世界的样子。各种信息的联系将通过人展现出来。我们透过他人的折射所展现的样子,对于信息之间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正因为如此,社会也呈现出分裂和碎片化的模样。
因此在未来,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提高信息解读能力变得越发重要。如果能通过自己输入的积累向他人展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自然会有人愿意透过你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人群之中开始根据认同感产生分化,社会网络的价值逐渐凝结到了人的身上。
在未来,人有可能只有三类,一类是网络节点的红人(网红),一类是信息创造者,一类是普通人。信息创造者解读客观世界,为所有人创造信息,网红把信息用自己方式向其连接的普通人节点广播,最后的普通人只能根据别人的解读选择符合其自己价值观的队伍。
想要不断地成长,我会推荐丁健老师组织的学思回顾项目( ECHO项目 – Swordi Media Lab )。该项目帮助每个人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考,梳理自己的成长路径,给自己一个机会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一步步践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