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杀过人吗?你肯定震惊对方的神经异常;如果有人问你施暴过吗?你肯定急忙澄清没有,告诉对方我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也许,你不曾知道,你可能是语言施暴者,也可能曾杀人不见血。
从张韶涵到张国荣,有一种社会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有一种暴力,不会在你身上留下伤痕,却能在心上投下永不散去的阴影,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语言杀伤力就像是一场看不见的情绪和情感瘟疫,让他们深受其苦!
1
有一种语言暴力是无形的,它在短期内对人可能不会产生很大的伤害,但长此以往,后果必然很严重。 电影《新警察故事》里,吴彦祖扮演的阿祖会变成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变态,和小时候的遭遇不无关系。 阿祖的父亲有严重的语言暴力倾向,从小对他非打即骂,“你这个废物”“你为什么要活着,不如死了算了”。 正是在这样无止境的羞辱和打骂中,阿祖的心理渐渐扭曲,并产生强烈的报复心,恨不得让所有人都尝尝痛苦的滋味。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 沈阳市曾经对少管所孩子的犯罪根源做了一个调查,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半以上孩子的童年都遭受过父母的精神虐待。 一个16岁的男孩说,“我12岁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我妈从来没夸过我,每天骂我猪脑子,废物。”他一边说,一边用力搓着额头。 这些男孩童年时期无一例外在“猪脑子”,“就知道吃”,“你看看人家孩子”,“谁都比你强”,“你怎么不去死”的辱骂中度过。 他们变得自卑,自我厌恶,积累大量负面情绪且很难排解...直到演变成他们手中一把把致命的刀和枪。 或许他们的家长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一句句无形的利剑,会摧毁孩子的一生。
2
经常听别人说,“一个人最高的教养,是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这也恰恰反映出:最爱的人伤你最深。父母子女间更是如此。很多时候,父母无意中的一句气话,就能把孩子逼上绝路。 曾经看过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姑娘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极度沮丧,可就在这时,父亲说了一句:“考得这么差,怎么不去死啊!” 明明是一句气话,可那情那景下,姑娘信以为真了,留下一封“让你失望了”的遗书就跳楼自杀了。 人们总把语言的杀伤力挂在嘴边,却没有什么概念。直到这样的惨剧出现时,我们才发现,语言的杀伤力,可以强大到用一句话杀死一个人。
3
当 年张韶涵被诬陷不给父母赡养费,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各种谩骂声不绝于耳。 “不孝女”成为那段时间别人给她贴的标签,各大报纸的头条也把她的名字和不孝二字放在一起。 这直接导致她把自己封闭起来,很少出门,不敢见人甚至不看报纸。后来,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才走出“暴力”的阴影。 再回忆起那时候的经历,张韶涵只心酸的说了一句,“当年我唱歌给他们带来的正能量,谁都不记得了吗?”
上个世纪的天皇巨星张国荣也曾深受语言暴力的荼毒,当年他在演唱会上穿了一件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大师让·保罗·高提耶设计的衣服。 可超前的风格让当时的人们接受不了,媒体开始用大量恶俗的字眼对他进行人身攻击,甚至开始拿他的性取向说事,一时间他成为众矢之的。 而张国荣是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就因为这些负面评价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自我怀疑,可以说这也是导致他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语言暴力者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呢?
① 自卑心理 有些人用强势的外表,恶毒的语言来掩盖内心的不自信甚至自卑。当他们自身的能力明显较弱,与被施暴者无法抗衡时,他们便寻找到另一个安全有效的武器——语言施暴。 因为语言暴力可以避开正面冲突的环境,在一个被施暴者无法还击的阴暗世界里,施暴者可以痛快淋漓地、不负责任地发泄自己内心的压抑,终于可以居高临下地完成一次自信甚至是自大的过程,所以语言越激烈越毒舌,内心的满足感就越高。
② 嫉妒多疑心理 也有些人,是习惯的原因。这部分人在成长的环境里缺乏爱和安全感,心理受过创伤,在日后的成长中没有得到及时的理解和抚慰,甚至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有些偏激,对这个世界所有的好,都充满怀疑,特别是自己没有得到的,充满嫉妒和报复。而语言的暴力和恶毒,只是维持他们内心痛苦平衡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
③ 压力过大心理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不如意十有八九。因此,人们很容易把情绪的宣泄口不负责任地移情到别人身上,通过语言暴力的快感寻求内心焦虑的释放。 这个心理特点,其实在生 活中我们可能也会无意识地犯过?例如:当工作或者情感遇到不顺时,莫名地装了一肚子的火,突然身边的人不小心地点燃了你,于是你火冒三丈、恶语相向……
那我们在遇到语言暴力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我想,首先你要明确的是,不要做施暴者。 任何时候,都不去随意揣测别人,诚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的那样: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请记住,不是所有人都经历过你经历的东西。 在这个世上,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请尊重每一个生命。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酸、甜、苦、辣不同的滋味,我们没有权利按自己的喜好,评价别人的人生,因为我们没有经历他的人生。 也许你一句不负责任的指责,是压倒一个绝望的人最后的那根稻草,而你却不曾知道,你已残忍地杀人不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