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华杉详解
这是孔子讲孝敬父母的四个要点。
第一条,“事父母几谏”,“几”,念平声,轻微,婉转的意思。侍奉父母,看见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轻微婉转地谏劝。“见志不从”,如果他们不听我的,不听就算了,“又敬不违”,还是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劳而不怨”,虽然忧愁,但是不怨恨。这条针对性很强,因为人们很容易因为跟父母意见冲突,就心生怨恨。
第二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要出远门,如果需要出,必须让父母知道你在哪儿,说去深圳,就不要跑去北京;说去北京,就不要其实在上海。总之要父母随时能知道你,有需要时你能赶回来。现代社会通信手段先进,不管去哪,每天跟父母通电话,就不会出现父母去世了都不知道的悲剧。
张居正还补充讲一点:“古之孝子,不登高,不临深,出必告,反必面。”
先说这“出必告,反必面”。出门一定跟父母说一声,我去哪里哪里,去哪个同学家家玩,大概什么时候回来。回来时则马上去父母房间报个到——我回来了!我也是这么要求我孩子的。孔子讲孝,首先不是你能为父母做什么贡献,而是你不要让父母替你操心。
再说这“不登高,不临深”。就是不会去登珠穆拉玛峰,也不会跑到万丈深渊边上站着。总之不去做有生命危险的极限或探险运动。那运动有危险,再怎么好玩儿,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丢下父母怎么办?不去。
第三条,“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个在第一章讲过了,不重复。
第四条,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也因为父母的衰老而恐惧,来日无多,随之就可能子欲孝而亲不在,能不惧吗?
这个问题可以问问自己,说不清父母多少岁,说不准儿子是在上几年级,这样的“成功人士”今天不少呢!
复习第三条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华杉详解
父亲在世时,因为什么事都是父亲说算,所以看不出子女的行为。这时候就观察子女的志向。父亲去世后,子女做了家长,大小事情,都由子女说了算,这时候观察子女的行为。如果过了三年,子女都没有改变父亲生前的行为,而是一以贯之,那就是孝子了。
这一句呢?后儒议论比较多,三年不改父道,如果父亲做得不对,要改就应该马上改,何待三年?张居正也说:“观圣人之言者,不可执一求之。”你要用心体会,不要钻牛角尖。
我的体会呢,我父亲去世一年多了,父亲留下的痕迹,便觉得亲切,不忍去动他。这家里院子是父亲所建,树木是父亲所植,就不会再换房子搬家了,终身定居住在这里,缅怀他。父亲喜欢的家具陈设,继续使用。父亲生前资助的亲友,继续资助。父亲生前的朋友来家里,必像我父亲在世时一样对待他。凡与父亲有关的,我对他、她、它、必有与父亲一样的感情。
有句话讲:子欲养而亲不在,非孝子之言也!双亲在世时,我能尽孝,不在了,不也一样尽孝吗?其实并没有什么分别。
刘澔觉
百善孝为先,好好学习,好好照做,切己体察,自己做的不到位的立马改正,做的好的继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