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书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十二课《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优美的文言小品文,是吴均三书中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写景中的名篇,骈散结合,清新美丽,富有音韵,很受大家的欢迎。
这里我讲一下关于文章结尾一点理解,也是我们学习这一课文时的一点体验会意。
先简单地说一下整篇文章的内容。
文章在第一段总起全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领起下文。
第二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绘水之清异,明净澄澈。动静相宜,正面侧面,交错辉映。
第三段: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视觉,听觉,再到视觉,让我们看到了山之形,听到了山之声,晕染了山之色。
关于课文内容的解读有各种版本,各种角度,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重点说一下我对最后两句的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不同的理解。教参上说:结尾几句写日光时有时无,初看似乎是补叙,章法不见得高明;再三玩味,才能体会这样处理的妙处。作者一路看山看水,不暇他顾,至此才注意看天。江本不宽,高山夹岸,山上的树长得几乎接了头,于是泛舟中流时便有一种如同在林荫大道上漫步的感受。“在昼犹昏”“有时见日”二句实际上正写出了他流连于山水之中的特殊印象,不露痕迹地绾合上文说写的山山水水,余味曲包地收拾了全文。
还有一种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色条交映,有时见日”这四句使得景物色调又发生变化,由动转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枝密林茂,幽暗不见天日。这里实际是写光影的变化,显示富春江景物之多变,又是一个奇景。这样结尾,表明作者一如既往沉醉于美好多变的自然景色中。
我赞同教参上所说的“泛舟中流时便有一种如同在林荫大道上漫步的感受”,也觉得“景物色调又发生变化,由动转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的光影效果。但还不仅仅限于这些,还应知道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电影电视拍摄中“淡出”的艺术手法。在人们游览了富春江的美景,饱览了山环水绕的山水灵动长相后,为了让人们有长久置身于其中的效果。从高空,从明朗渐入昏暗,从情境中渐渐地离人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慢慢地就在人们的不舍中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而产生流连忘,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教参》和其他书籍中不存在的解读,自己的一点理解和体会,一己之见,分享给大家,敬请理解,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