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有些窥视的欲望看完了粤语版的《踏血寻梅》,98分钟。影片并没有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充满暴力、血腥、色情场面,也没有停留在悬疑探案上吊观众的胃口。影片开始不久就安排了凶手自首。它讲述的其实一个案件背后的故事。
本片剧本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2008年,16岁的湖南少女王嘉梅,因母亲改嫁而移居香港。本来成绩不错的她因与继父不和,离家辍学“援交”卖淫,却遇上变态嫖客。最终,她被杀害后遭残忍肢解,港媒还语调耸动地报道过“其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档出售”。
影片围绕这一杀人事件展开,分别从受害人王嘉梅、孤独警探臧Sir、凶手丁子聪三人的视角讲述了与案件有关联的人和事,探寻案件背后凶手的杀人动机,追问人性之恶的源头。据说,原来还有第四个视角——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但我们看到的只有寻梅、孤独的人、踏血三个片段。
寻梅这段说的是移居香港的16岁少女王嘉梅生活的现状,一家四口挤在一个逼仄狭小的房间里,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她对生活充满了抱怨和无奈。
少女王嘉梅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她不得不忘记家乡话改学广东话;她被哄着把戴了很久的耳环物归原主;一心要成为模特却被刷下来,为了生存做起了“星探”,身兼数职。她的遭遇其实反映的是移民二代的真实境遇。他们大多没有归属,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入社会上层,却总是被现实抽打的体无完肤,毫无反抗的力气。而作为移民一代的王嘉梅的母亲,则早已适应了香港的一切,习得了生存的法则。
影片也不乏追凶、探案、色情、暴力、血腥这些主流商业片常常用以炒作的噱头,但它的目的不在此,它通过这些不同场景的排列组合,打乱故事的线性描述,讲述了一个生存于香港下层的年轻群体压抑、苦闷、绝望、仇恨、幻灭和迷失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个移民少女、一个离异的老警员、一个有心理阴影的货车司机,从不同视角,透过案件,讲述了香港当下的个体命运的真实遭遇。这看起来与悬疑类的探案片不同,但也不似纯粹的文艺片。导演很巧妙地在文艺片与悬疑片之间做了一个嫁接,既保留了悬疑片带给观众的猎奇心理,又没有使影片流于悬疑片的真相大白凶手被绳之以法,然后大快人心的烂俗结局,而是在凶手归案后继续讲了另外的故事。
王嘉梅被害前念了段圣经,且在死前不断地对凶手说“我想死”,这让我想起了诗人海子。他在25岁的年龄选择了卧轨自杀,身边亦留有一本圣经。王嘉梅是借凶手之手自己杀死了自己。她为什么会选择主动让凶手杀死自己?通过影片,我们很轻易地就能得出答案,她活得太累,太孤独,太压抑,没有灵魂归宿,她融入不了生存的环境,但无法逃离。大概是觉得自己已深陷泥潭,未来无望,所以她选择了以死获得解脱。
臧Sir是个孤独的警探,他顺着案件一路追查下去,逐渐还原了每个人物的生存原貌,他要做的不仅仅是破案,更多的是案件背后的人。影片最后臧Sir与凶手丁子聪在监狱的对话,他说出了自己的案情分析(其实就是凶手的作案动机)后,得到的是凶手否定的回复。凶手平静地说:我不恨王嘉梅,我甚至喜欢上了她,我只是恨人。那么悖论就来了:王嘉梅是个活生生的人。冲突怎么收场?看过片子我们知道,导演安排丁子聪杀死王嘉梅。悖论结束。
丁子聪为什么杀人?影片交代源于他年少时的一次车祸,他亲眼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死在自己面前。这一段影片交代的似乎有些牵强,他后来的行凶杀人为何跟年少时的这段经历有关?为何从此后他就开始恨人?影片都没有说。反而是后来的货车司机的经历,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愈来愈对生存的这个环境产生厌恶,对身边的人产生了仇恨。由此,当王嘉梅向他传递出“我想死”的信息时,正中他的下怀。在一个对身边的人充满了仇恨的人眼中,亲手杀掉一个想死的人,既是帮死者解脱,又缓解了他对人的仇恨。这似乎正是导演通过镜头想要告诉观众的。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可能并未仇恨,亦非私怨,而仅仅是人本身。
臧Sir的个人经历,似乎与王嘉梅有着某种巧合。他与妻子离异,很少有机会见到女儿,但父女感情很好。而王嘉梅与远在湖南的父亲一样面临这种局面。所以王嘉梅被害后,作为一个父亲的臧Sir选择了不告诉其父真相。而凶手丁子聪入狱后也通过一张遗照知道了老父亲的离世。影片通过编织案件背后人物的命运,讲述了香港社会下个体命运的困惑、孤独和绝望。
看完片子,人有些木木然,说的是香港人的生存现实,似乎也发生在自己身边。一座城市,每天有多少王嘉梅失身于生活,对社会充满绝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丁子聪在社会的最底层隐忍苟活,对一切充满仇恨?他们之所以第一次见面就走到一起,彼此信任,是因为他们相同的经历和出身,他们都被社会遗忘。
关于众说纷纭的第四个片段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估计我们是无法看到了。脑洞大开的我网上搜了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竟然有同名影片。三十年前一部英国的爱情文艺片,讲述了大家闺秀露西和下层青年乔治的爱情故事。这让我想起影片中被害时已经怀孕的王嘉梅,年少的她是否早已在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