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我:夫妻之间在「该不该给孩子吃零食」这件事情上意见不一致时,除了吵架,还有什么办法让他听我的?我们夫妻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育儿观念的冲突,其实背后呈现的是一种非A即B的价值观:两个人之间,只有一个人是对的!一旦发生冲突,要不就是你听我的,要不就是我听你的。这从“我们夫妻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就可以看出来。
实际上,我们可以寻找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一开始谁都没想到的第三种方案。
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里,有一个很可爱的例子。
巴黎的一个小房子里,一位妻子想让丈夫杀死有时在房间里窜来窜去的老鼠。“它们会传播疾病的!”妻子说。
丈夫是一位风险投资家,他并不介意老鼠的存在,他不想杀生。
那要怎么办呢?一个要杀死老鼠,一个却不忍心,是要大吼大叫吗?还是默默妥协,听对方的?
或许还有第三种方法,妻子的意图不一定是要杀死老鼠,而是不让老鼠出现。于是这位丈夫找到了洞口,用水泥将洞口完全堵住。
有的人会说,解决老鼠的问题是可以,可真正应用到人身上,也有这么简单吗?
先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她的育儿理念是偏管教型的,她觉得小孩子需要立规矩,遵守约定。她的先生是个自由派,觉得小孩子尊崇天性自由快乐最重要,不需要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于是两人冲突不断。
比如,女儿一回家,妈妈就要她洗手,把脱下来的衣服放好,可爸爸通常放飞自我带着女儿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还有什么小孩子能不能只吃菜不吃肉,家里已经很多玩具还要不要再买之类……在这些问题上两个人一直吵吵闹闹找不到结果。
我们同样可以用沃顿商学院这种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刚才提到的这些冲突,其实都发生在行动层面。
那行动的背后呢?
妈妈从小处于被放养的状态,她觉得如果父母对自己更严格些,她会有更大的成就,所以她不能让这种遗憾在女儿身上重演。
爸爸的成长环境则太严格,他父母的管教经常让他喘不过气,所以他特别希望给女儿多一点的自由。
他们在意的,其实都是“我希望给孩子我童年缺失的东西,我希望在家庭中有存在感,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所以,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爸爸妈妈都能给与孩子自己缺失的部分,并且在教养中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
后来,他们家里立下这么一条约定:在家里,孩子的营养和健康遵循妈妈的意见——勤洗手,肉和菜都要吃;娱乐听爸爸的——可以跳沙发各种玩,哪怕已经很多玩具,爸爸也可以决定要不要再买新玩具。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冲突就少得多了。
现在我们回到问题本身,这位网友是不是可以跟先生沟通,了解先生热衷于给孩子买零食的背后,是不是和自己的童年缺失有关系。是不是因为先生从小父母管教很严,不准吃零食,因此他现在对孩子吃零食这件事带着补偿心理。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在5岁以前,对爸爸的认知更多是个玩具,他的依恋关系更多还是妈妈,同样的,妈妈对孩子也会有更多的关注,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先生。被冷落的先生于是通过给孩子买零食或者跟题主唱反调的方式来获取关注,达到家庭关系的另一种平衡。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请表示接纳和理解,给予先生更多的爱与关注,接下来可以站在为孩子身体健康的角度做一些约定,比如孩子如果好好吃饭了就可以适当吃零食之类。
切记,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只能去影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