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虽只寥寥五千言,却包罗万象,涵盖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道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历代封建王朝,虽大多号称以儒家思想治国,但在许多时候,道家思想却深深地烙印在统治者的灵魂深处;而诸多的仁人志士,往往也得志为儒,失意即道。
在现代社会,儒道思想依然可以给我们许多帮助,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可以用儒家“以天下为己任”来激励自己;而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却可以在《老子》中获得一些心灵的安慰。有志者学儒,平凡者味道。
我才学庸碌,《老子》未能精研通透,感受到的只是一些辩证的思维,朴素的哲理。下面就是学习《老子》的一点感受。
“有”和“无”的感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世上没有绝对或孤立的东西,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永远对立统一。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联系到自身,作为一个基层教师,和金钱、权力、地位便拉不上关系,这便是“无”,而我们的教学生涯当中,也有许多成功与喜悦,这便是“有”;而那些拥有金钱、权力、地位的人们,往往缺少我们普通人的平和、淡然。面对我们得不到的东西,老子告诉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缺失一些,便总会得到一些,而他们得到一些,也总会失去一些。所以我们不必羡慕,更不必纠结,吃不到的葡萄,就可以当它是酸的,这便是道家思想带给我们的心灵安慰。
“难”和“易”的辩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端正的态度,踏实的方法,是做事成功的原因,若是好大喜功、轻率逞能,往往便会坏事。我们做事,别被困难吓倒,也别把事情想得太容易。要把大事当作小事来做,古人说每当大事有静气,做大事要有平和的心态,若是心惊胆战、患得患失,事情很难成功;反之,要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做。细节决定成败,小事是大事的基础,做不成小事,怎能做好大事。敷衍了事的态度要不得,更不能在心理上抗拒做小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不会对万物有所偏爱,圣人对百姓一视同仁,不会对谁有所偏爱。现在的孩子,有许多都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家长、老师、同学都应该围着自己转,一旦遭受挫折,便觉得难以忍受。我们教育学生,教育子女,首先就应该告诉他们,谁也不是世界的中心,没有谁是为我们而活的。
人性若水,才能适应坎坷的人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是人格,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甘于处下谦虚低调,坚毅不屈的执着,博大宽容的胸怀。水是最柔的,却蕴蓄着巨大的能量。水是流动的,可以随物赋形。面对人生的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习水的精神,坚定向前,绝不改变;面对人生的委屈和背叛,我们要学习水的精神,大度包容,绝不抱怨;面对人生的诱惑和陷阱,我们要学习水的精神,善于自守,不忘初心;面对无谓的纷争,我们更要学习水的精神,即“不争”。老子还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争执,也就少了无穷的烦恼。清代大学士张英不与邻居争墙,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美谈流传至今。
“方”和“圆”的取舍。“大方无隅”,最方正的东西看似无角,其实却有自己的原则。我们学习道家的“守中”、“无争”,并不是变得世故圆滑,从而失去做人的准星。古之君子,外圆内方。他们不与人争名,不与人争利,但坚守自己的原则。我们也要做好“方”与“圆”的取舍,什么时候该“不争”,什么时候又该“坚守”。
了解并战胜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了解别人是智慧的,而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有些人只知道了解别人,把持别人,管理和领导别人,却不能了解自己,把持自己,管理和领导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控制自己,发挥优点,克服缺点。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战胜别人有时并不难,但战胜自己却很难做到。私心和欲望是每个人内心的两个魔鬼,要战胜它们,不仅要有超凡的智慧,更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老子认为,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就是一个真正聪明、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