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谈论这个问题,今天确实有点忍不住了,毕竟于金明先生今天发话了。
我非常奇怪于大师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难道我们的孩子们真的吃的苦还不够吗?在这里我真的为了孩子们打抱不平。为什么呢?只讲一句话,那就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为难之处,我们不应该总觉得自己吃的苦就是苦,其他人吃的苦就不是苦。这是一种唯心主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不应该以我们经历的苦难标准为衡量。也许我们曾经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认为那就是我们的苦难,因为那样的苦难带给我们奋发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认为只有经历那样的苦难才能成功。这种心理是非常要不得的。
过去几代人的奋斗,难道不是为了改变我们的后人能够享受到美好的生活吗?这是我们的出发点,怎么现在反而变成罪恶的源泉了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过去几年,这样的观念在教育界颇为盛行,总觉得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差、公主病等等。但是这样的结果真的是因为经历的困难不够吗?我是非常不认同的,挫折教育和苦难教育真的可以歇歇了。
其实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那个时候承受了更多的苦难。
第一方面,来自父母的压力。
现在的父母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正在为了更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着,房子要买大的、车子要开好的,车贷房贷多了,根本喘不过气来。这样的境况就在无形中把情绪宣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这其实是比我们原来的物质苦难要更加的多。
第二方面,来自社会关系的压力。
以前我们过的生活虽然很苦,但是社会关系的归属感很强,这主要体现在亲情关系上。因为原来我们生活的圈子主要围绕家族和亲戚,出门叔叔伯伯、入门七大姑八大姨。有点什么事情都能互相有个帮衬。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发展,外出打工和居家搬迁的情况已经非常多,这点可以通过这几年的城市化率看得出来。随着这样的发展,伴随着的就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也就是家族和亲情的疏远,这就导致了有了事情只能自己的解决的窘境。这样的情况也可以从大家过年这几天的感触中得到确认。
第三个方面,来自教育的压力。
翻开现在的课本,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现在知识范围的广度和深度都已经大大超过了我们的认识,另外所谓的核心素养也对孩子的要求大幅提升。这其中还未完全囊括孩子的一些兴趣班,以前是钢琴、象棋、围棋,现在还增加了击剑、攀岩、马术,一些很小众的项目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其实是对教育和素质的曲解,很值得大家去反思。
上面这些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苦难,可是更加要命的是我们很大一部分人居然觉得这是福利,常常以这样的口吻说服孩子:你们应该感到幸福,我们那时候家里都没有钱给我们学呢!
其实孩子的心理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很苦的,尤其是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常跟我们说的:你们现在还有白面馒头吃,我们小时候只能偶尔吃玉米馒头。
苦不苦,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