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主体 D85
从小听着“以人为本”长大,可现在30多岁了,仍然没有领悟这句话的真谛,特别是在学习上,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呢?
古代书生十年寒窗,可稍微一想现在很多人读书的时间远远超过十年,甚至超过20年的也比比皆是,按理说现代人比古代人更加有学问,更加能出成果才对。可古代的很多典籍是今人难以超越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也许这就是学习上是否“以人为本”的原因。每当我阅读一本书,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这本书,这个知识点如何应用到生活工作中,而是试图记忆知识本身,想把它填充进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长期接受学校教育养成的习惯,以记忆知识为主,以应用知识为辅,是一种以知识为主体的学习,而不是以人为主体的学习,所以在离开学校后,那些曾经学习过却不经常使用的知识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脑海中,很多知识也许永远也不会想起,永远都不会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真正对我们人生起到作用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在小学学到的,甚至很多影响人生的知识都是在幼儿园学到的;这样的说法从学习的本质来说是没有错的,任何知识最终要对现实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我们对知识的使用,也可以叫做提取,提取的次数越多,我们记忆就会越深刻,最终深深融入我们日常的行事准则中,小学的数学,语文,幼儿园时老师家长教给我们的人生哲理,都因为在生活中长期运用,频繁提取而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直接成为了我们的本能。
这些也让我想到了学习英语的痛苦经历,之所以说是痛苦经历,是因为从小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至今却仍然不会流畅的听说读写,就像很多人说的读了很多书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一样的,这就是典型的以知识为主体的学习。工作多年之后,我也慢慢向“以人为本”转变了,学习,特别是工作中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运用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不需要我们特意记忆知识就可以很好的掌握一个知识点,因为我们在工作中反复应用,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不经常使用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学会了,可在一段时间不使用后又会很快消失在脑海中,直到我们再次使用时,我们再次学习,再次提取,这样次数多了,我们也能掌握了。在明显的例子就是对word ,excel和CAD等软件的使用,这些软件在文字编辑,数据库和机械制图方面的功能都非常强大,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的功能却极其有限,每次出现一个新问题时,我就会在网上搜索软件的使用流程,或者向同事请教,当一个问题解决后,我们很快就会忘记,直到再次出现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我们又会重复查资料,问同事的流程,这样的流程进行两三次后,这个使用软件的流程就会编辑进我们的大脑与知识体系,成为我们的技能组的一部分。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学习模式,主要不是为了记忆知识,主要是为了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知识来培养我们的技能,最终对我们有帮助的是各种各样的技能,而非丰富繁杂的知识。
成年人最典型的也是最廉价的学习方式就是阅读。每当我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找找是否有一本书,有一个人已经对这个问题阐述过,是否能借助别人的经验来解决我当前的问题。于是在网上找找,大多数时候总能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书籍,我们遇到的问题100年前的人们遇到过,100年后的人们可能还是会遇到;100年前的经验对我们有指导意义,我们的经验对100年后的人们也可能有指导意义,那为什么100年前已经有解决方案的问题在100年后仍然困扰着我们,也将困扰着未来100年的人们呢?这就是知识一直在那里,问题也一直在那里,如果我们不把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知识和问题都永远是两条平行线,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毫无作用,只有真正的以人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体的学习知识,才可能让知识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今后的学习中永远谨记一点:学习的主体是自己,知识为我所用时才值得学习,如果暂时使用不上的知识,可以暂时跳过,因为就算暂时记住了,还是会慢慢消散在脑海,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终将消散的知识极不划算,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效果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