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岛上书店》,纯属偶然。那时,正值机构改革期间,心无定所,终日惶惶。终于有一日,收到了确定的消息,要离开我们办公多年的大楼,去往一处新所。大家开始整理物品,一位爱书的领导,赠我一本书,正是《岛上书店》。
仅看书名,很是向往。在我年少时,有过一段租书热潮。每天花一角或二角钱的租金便可看一本书。为了用有限的租金看尽量多的书,也为了和同学竞赛,仗着年少,挑灯夜读,一定把当天借的书看完,在第二天书店刚一开门便去换下一本。正是那时起,便喜欢上书店,也曾暗暗许愿,长大便要开一家书店,每天除了应对偶尔前来的顾客,便整日把自己整个儿埋进书里,掩去外界所有的繁华,只留一室书香四溢。(当然,后来并没有如愿。)再加“岛上”,便本能地猜想,应该是在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小岛,有一家书店,整墙铺满了淡粉和淡紫两色的铃兰或蔷薇,店门口挂一串白色的雅致风铃,海风吹过时,零丁作响,似乎想唤醒沉迷书店的那段年少时光。
所以,正式打开书前,做足了通宵达旦的准备。然而,并没有如愿。第一部分便是反反复复,断断续续好几次才读得下去。与之相反,因为第一章开头的引子提到了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罗尔德•达尔,我带着女儿看了好几本罗尔德•达尔的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世界冠军丹尼尔》《好心眼儿的巨人》,顺道看了据此改编的动画片《圆梦巨人》。
正如书中主人公A.J.费克里对玛雅说的那样:“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对这本书真正产生共鸣,是在读到阿米莉娅所谓的同学,《迟暮花开》真正的作者,在A.J.和阿米莉娅的婚礼上,读的《迟暮花开》中的那段话:“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
蓦然触动心弦。紧接下来的阅读,毫无意外,一气呵成,颇多感慨——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那一年,是故事的主人公A.J.费克里生命中最艰难的一年。他失去了聪明漂亮随和的妻子妮可,和她腹中仅两个月的胎儿,又失去了本打算拍卖后用来安度退休生活的宝贝《帖木儿》,只能继续寡淡地经营书店,日日酗酒,靠着梦中与妻子的交谈,寻求精神支柱。
他的书店门廊上挂着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然而,那一年的A.J.,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像极了一座孤岛。
不光A.J,小说里每个人,都像一座座无处安放的孤岛。女主人公,图书销售代表阿米莉娅,不得不面对一个个糟糕的相亲对象,在三十一岁的年纪,还没有遇到心里的某个人;A.J.的妻姐伊斯梅,勉强维系着早已崩塌的婚姻,痛苦挣扎;包括警探兰比亚斯……他们都在自己的岛上,孤立无援,相互隔绝。
而我们每个人,肯定也有过那一年。记得那一年,我一岁半的女儿,被窗户碎裂后飞迸的玻璃碎片划开了上唇。那一年,是我人生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沉痛记忆。幼小的孩子,因为疼痛哭得晕过去,又在手术台上缝针时疼得醒转过来,再次哭得歇斯底里,她的每一滴眼泪,都在我心上砸出一个个血洞。时隔四年多,每次想起那个场景,我都忍不住眼泪就要掉下来。
意外和转机,总是不期而遇。
读完全书,细细回味,才发现,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全书文风朴实,娓娓道来。就连本该最吸引读者的男女主人公惺惺相惜的那一段,都仿佛只是自然而然。但是,正是在这些自然而然中,藏着一个个意外,不经意间,便给你一个惊喜。而这些意外,恰好是情节发展的转机。
第一个意外,是小女孩玛雅的到来。一家书店,一个酗酒的老板,有哪个妈妈会想到,把一个孩子托付给他。而这个意外,成了全书最大的转机。
伴随着玛雅的到来,一座座孤立无援的孤岛渐渐吸引在一起。首先是A.J,他因为不放心,决定自己收养玛雅,从换尿布开始,学着做一位父亲,学着敞开紧闭的心和外界联系,走出艰难的“那一年”;然后是阿米莉娅,终于遇到了心中的那个人,与A.J.因书相遇、相知,最后走在一起。还有兰比亚斯,因为探望玛雅,由一个从没来过书店、从没主动买过书的人,开始喜欢上书,提出成立警察读书会,在小说的最后,A.J.去世后,与伊斯梅共同接手了书店,保全了小岛上唯一的书店。而玛雅本人,随着身边人的变化,和小岛书店一起,快乐成长。
在每个人艰难的“那一年”,都需要一个“玛雅”,一个让自己重燃斗志、不会永远成为孤岛的意外和转机。
在我的“那一年”,所幸,我也遇到了“玛雅”。那是一个烦人的雨天,我带着女儿打完点滴天色已经昏暗。雨天的夜晚,最是难打车。连日来的夜不能寐加上心灵重负,我相信那一刻,站在路边的我,脸上的表情足以获评年度最忧伤。正在这时,一辆SUV停靠在路边,司机专门下车来向我解释,看我抱着孩子站在医院门口一脸的凝重,便实在踩不下油门。看着一脸忠厚的司机,再看他真诚的解释,最初的戒备随即消散。上车后,他主动讲起,他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之前一直在四川打拼,孩子从出生便由妈妈独自抚养,他说看着我抱着孩子站在医院门口,便想起自己妻子也曾遭遇过同样昏暗的雨夜……那天,是他刚从四川回来的第二天,他说,他已决定,在兰州发展,即便再难,也要挑起担子,不能再让妻子独自辛苦。
下车时,我真诚地向他致谢,感谢他的本不顺道的相送,更多的,是感谢他让我的“那一年”,变得温暖起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的“玛雅”。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我们并不孤单。”
整本书最巧妙之处,在于书。书,是最重要的角色,最关键的线索,最打动人心的情节,将整个故事情节发展、故事中的所有人,恰到好处地联结在一起。
打动玛雅的母亲,将小玛雅留在小岛书店的原因,是书。她留下字条,“我想让她长大后爱读书,想让她在一个有书本的地方长大,周围是关心这些事物的人。”
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是书。《帖木儿》被盗,A.J.不得不继续混沌地维持书店生意,收养了玛雅。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因为这本被盗的《帖木儿》,将故事情节推向一个小高潮,引出了玛雅生母的故事;因为还回的《帖木儿》,A.J.的生命又延长了一年。
而A.J.表达爱的方式,也是书。且不说A.J.与阿米莉亚因书相知。看他对玛雅的爱的方式,同样也是书。他读书品位固执,几乎没有购进过一本绘本,可因为玛雅,他开始购进绘本,这是A.J.最朴实的爱玛雅的方式。随着玛雅的成长,A.J.向玛雅推荐不同的书,为她打开一扇扇不同的世界之门,
引领玛雅快乐地成长为她想成为的样子。
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但凡爱读书之人,都拥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我有早读的习惯。每日晨起,都会揽一本书来看几眼,不论何书,只需几句,便觉得是这一天美好的打开方式。有时候是几句诗词歌赋,有时候是数行小说评析,有时候是一段历史阐述,有时候是一篇散文随笔,每次读来,总会引发一些思考和感悟。带着这些思考与感悟出门,便也觉得,这一天,都是丰盈充溢的。
最后,我想以书中A.J.的一小段话,与大家共勉:“我们读书而后知道我们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