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最后一天,儿子和爸爸都回老家了,我独自在家把近期积攒的家务理清。然后去菜场买肉买菜包饺子,这不是我擅长的,我在努力中。边剁馅子边看电视,想起去年这部《摔跤吧,爸爸!》,据说口碑很好,一直没时间看,正好借此机会看看。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还是心态真的老了,无法抬起精神完整的追剧亦或电影,总是无法触动心境,所以对《摔跤吧,爸爸!》亦没抱多少期望。
电影大概是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剪掉了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迎来了成为激励千千万万女性榜样的机会。电影前半部分很平静,起伏不大,女儿只是按照父亲的意愿练习;中间部分,女儿开始反抗父亲,欺骗父亲,直至背着父亲放弃训练参加晚会被发现后,通过别的女孩的一番话“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以女儿身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待到二八年华,嫁为人妇。而你们的父亲,至少把你们当成女儿。他为你们挡风遮雨,与全世界对抗,就是为了能让你们拥有自己的人生”才彻底浇醒这对女儿。电影后半部分一次次的高潮一次次的落泪。在电影中感受到某些共通性,触动自己的心境,感同身受。为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父亲点赞,为努力拼搏不懈进取的女儿点赞。
80年代的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很重的,就算父母不存在这种思想,但身在这样的大染缸又怎能不深受其害?我的父母虽不如剧中的父亲那般有毅力,但是亦影响我走出那个村庄。我小时,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土地和农闲时父亲给人家盖房子,收入了了,三个孩子,今天这个要交学费明天那个要交学费,常常是问邻居借个几百,秋收时卖了粮食再还上,就这样,父母也没说不让我们读书(在当时的村上,女儿辍学的例子不在少数,常常是姐姐早早出去打工赚钱给弟弟读书)。
有次从老娘家(外婆家)回来的路上,满是石头坑坑洼洼的小路,我爸指着漫山遍野石头突出的夹杂的这一片那一片的庄稼地说:“谁愿意把女儿嫁到我们这个地方受苦啊,同样种地要多出一倍的力气干活,太累人了。”
我妈说的最多的是“你长得这么瘦小,不好好读书,你想以后农忙时坐在地头哭吗?”
“你的脾气不好,又没有兄弟,以后我们老了,你就等着在婆家受气吧!”
我妈没读过多少书,说的话不是大道理但是对于8、9岁10来岁的孩子来说,天长日久的影响加上棍棒还是很有威慑力的,起码对于从没走出小村庄又没有更渊博的亲人来指导的情况下,这是最有力的读书理由吧。“只要你们好好读书,就是摔锅卖铁也让你们上学的”这句话支撑着自以为是的认为无论怎样父母都不会让我辍学的,直至母亲去世,家里天翻地覆雪上加霜,舅舅们的话“两个小的们就别让上学了,闺女上学有什么用,大了还不是人家的人”,那时的我开始体谅父母那么多年的坚持是多么不容易,同时也隐隐的感觉自己求学之路是否还能继续?幸运的是父亲掷地有声的话“她妈在的时候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们都走出去,现在不在了,我再苦再难也要让他们上学啊”!
对于固执的父亲,舅舅们也无话可说,最多就是不联系呗,自古贫贱亲友多生疏!若干年后自己子女庸庸碌碌早早打工赚钱,舅舅们的话锋才开始改变“还是上学好啊,现在没文化走哪也行不通啊”。有次舅舅向我诉说表妹回娘家不舍得花钱,才买50元一箱的酒,我开导他这都是心意啊,不在钱多钱少啊,况且表妹不上班又要养2个孩子。舅舅说还是你爸幸福啊,你们三个都孝顺啊。其实他只看见我们掏钱出力的孝敬父亲,没看见父亲对我们的宽容,且不论辛苦培养,就是结婚后日子拮据,回去也常常空手顶多普通礼品打发,但是父亲体谅我们刚结婚的不易,总是说家里什么都有不需浪费钱,正是父亲的爱感染着我们加倍的奉还。
现在的我虽不敢说读书成功,但至少拥有独立的思想人格,能够独自主张自己的人生。但其实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比起平庸的没有觉悟的生儿育女一辈子,我愿意要现在自由的主宰人生。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影响我,养孩子不是为了防老不是为了回报,对儿子亦如此,不为回报,只为他能独立的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