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袁浩和丘月给我反映了很多部门的问题。
因为这学期我取消了部门例会,我不喜欢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每周一次,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可是没有开会,所以感觉小大一的都开始变得对工作非常不上心。拖稿,短信不回,而且,很不积极。
所以,我决定这个时候开一场批斗大会。
在会上我指出来了一些我们部门的问题。可是袁浩在会上面说的一些话却让我非常非常受用。
他说,我对杂志有一种热爱,并且一直保持到了现在。我们做这本杂志,只是一本小小的杂志,真的不会有很多人看,可是总会有人看。会有一些人跟我们一样,喜欢文字,热爱生活。就为了这些人,这样一群很小很小的基数,我们希望他们在拿到这本杂志的时候能够发现这本杂志一直在变得更好,能让他们看得开心,看的舒服。这才是我们做这本杂志的初衷。
听到这些话,我的心情有了很微妙的改变。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我喜欢文字并且喜欢杂志,我喜欢写东西,并且希望我写的东西别人也能喜欢。可是大学这三年来,我的这种热爱已经渐渐地被打锤掉了。我在从大二开始经手浪花开始,发现做一本杂志真的不容易,稿子不够,内容不新,图片模糊。常常一个人熬到深夜。我的热爱就在一天一天的夜晚中变得疲倦不堪。我的思想越开越消极:反正也没人看啊,我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做。我觉得自己拼命努力的一切并没有得到肯定和认可啊。
这个时候,我忘记了那些每一期拿着我们的杂志翻阅的人。或许没有期待,可是真的认真地看了,尽管他们真的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人,可就是这小小部分的人啊,是我们努力走下去,继续存在的理由,是我们是我们的热情和动力,是我们需要的自豪感和依赖感,在很久很久之后这甚至是一种情怀和念想,所以我们披荆斩棘,看着前方的道路变得很亮很亮,不曾回头。
然后他说真的很想跟我们分享的一句话,是达康书记说的话:我们要利用干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抓住他们,为我们所用。他说真的很像跟我们分享,见人就要说。其实现在接触学生社团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都有过熬夜赶材料的时候。一个人为了部门熬夜熬到凌晨3、4点钟,这不是一种好现象。这只能说明你没有好好利用部门里面的干事,没有好好地发掘他们,这是你自己的问题。
真是一针见血。我觉得这个点很深刻,不管是大学里面的社团活动,甚至以后走向了社会,在工作里面都是适用的。我们都看过《人名的名义》,可是热潮过后,我从没有想过从这部电视剧里面获得到一些什么。或者在我的潜意识里它只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原来人与人的差距也能体现在这里。不管做什么,能把别人的思想转换成为自己的,能从每件无关紧要的事中看到现有生活中的紧张感,并且能够找到方法去缓解。
这是我…没办法做到的,至少是到目前为止是这样。这个学弟算是我一步步带起来的,我现在却觉得真是哪哪都不如他啊。
他能够从他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看到别人无法发现的闪光点,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从节目《朗读者》,到厦门大学和四川大学举办的跨校笔友活动#厦川街48号#,他能够从很多不同的媒体圈子发现了很多我们可以利用的信息进行创新的想法。
每一件事他都很用心很认真地去做。我们说杂志需要定一个主题方案,其他人都是带着笔记本开会,他带着策划书来,每人发一份。别人说的每一点他都认真记下来。我才发现认真,是没有限度的。
事情不管多糟糕多无聊,他都能看到泡沫里五光十色的生活。我把部门的重要任务都交给他,他有些事情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忙得焦头烂额,可是却样样都能够做的无可挑剔。
原来生活也不一定非要过成诗,自己热爱的生活,是一念之差,是万念俱灰,是是七彩云霞,都没关系。
这仿佛使我看到了另外一个学弟。
我突然就发现很多事情都错了。那些我觉得至死不渝的,深信不疑的,全都急转而下。
以前我遇到困难或者故事的结局不尽如人意,我总会在别人身上找问题找原因,我总觉得我尽力了,肯定是别人没有做好。我从来就不会找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事情已经很糟糕了,不会在遇到更坏的结果之前我总是想办法阻止,眼里全是别人的不足之处,我没有办法在原本无法更灰暗的情感中找到一点色彩。我甚至没有办法像他一样向别人分享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我以前觉得自己也算过得不错,小心翼翼认真生活。人也算得上善良。有问题就解决,别人有困难也会帮忙。
现在想来,p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