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通过写日记,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
曾国藩读书时,成天烟筒不离手。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但在立志做圣人,开始写日记之后,曾国藩就发誓一定要把烟戒掉。
戒烟和减肥一样,都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只要你下定决心,并最终成功了,它会极大地提高你的自信,并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高光时刻(很多减肥成功的人,都喜欢见人就说)。
曾国藩一生坚韧的起点,可以说是从他戒烟开始。他领悟到,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在紧要关头,撑得住,挺得起。
从曾国藩戒烟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
改变,要从小处开始。
你要想改变,不是一上来,就给自己立下一个宏图大愿,而是先找到自己的,
“最小可改变行为”。
比如,你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可以先从拒绝垃圾食品、早睡早起、锻炼身体这些很小,又很容易起步的事情开始。
改变之所以很难,是因为想登天,却不知道怎么迈出第一步。
戒烟成功这件事,极大增强了曾国藩“改变自己”的信心。他本以为通过记日记,便可以迅速改掉自己身上所有的缺点,成为焕然一新的圣贤之徒。
但过了数月之后,他发现,戒烟乃是“脱胎换骨”事业中最容易做的事情。要改掉那些人性中、思维上的缺点,远不如戒烟那么容易。
在曾国藩的日记里,我们会发现大量自我挣扎的例子。
比如,有一次他去朋友母亲家拜寿,原本打算吃完饭,就回家学习。结果另一个朋友请他到家里去玩,曾国藩抹不开面子,只好去了。去了之后,和朋友下棋,结果棋瘾一发不可收拾。
他一边下棋,心里就开始两个小人儿打架。一个小人儿说,你刚给自己定了规矩,就犯规,还怎么学做圣人?另一个小人儿说,人生在世几十年,多不容易,何苦成天累成狗?你苦了这么长时间了,放松一次吧,就一次。
搏斗到最后,还是前一个小人儿取胜,曾国藩抽身退步,回家继续读《易经》去了。
还有一次,京城刮大风,他本来立誓“夜不出门”,结果还是忍不住跑出去玩。回来后,曾国藩在日记中,痛骂自己:
“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曾国藩这个人,还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看杀人。有一次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
走在路上,曾国藩忽然觉得,连这样的热闹都要看,实在是“仁心丧尽”,还谈什么做圣人?但当着众多朋友的面,他又不好意思走,于是又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徘徊良久”,最终他还是停下了脚步,自己一个人回家了。
至于还有什么打架、乱说话、虚伪这些毛病,几乎每天都犯。日记中这样的记载不绝于笔。
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那些性格深处的缺点,并不像戒除一项单纯的嗜好、习惯那么简单。
吸烟有形有迹,戒烟只需要做到一条:手不碰烟即可。而更多的性格上的弱点,是深植于人的心性之中,它是多年形成的,远比烟瘾复杂、隐蔽,不可能马上解决。
既然“猛火煮”,不能马上解决问题,那就只能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关键是不能放弃。
曾国藩用三十天,戒除了烟瘾,然后用三十年,戒掉其它更难的毛病。
为什么想得好好的事情,下那么大的决心,可就是改不了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是理性层面。而行为,是感性层面。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
理性永远是情感的奴隶。
感性层面,就像一个人底层的操作系统。有的人是ios,有的人是安卓,而且大家的版本号也不一样。
而你所有的理性,比如知识、道理,都是安装在感性这个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个app。
你一旦陷入感性,比如你被激怒了,你的操作系统就崩溃了,你的app再好,也都不能使用了。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理性的调用,需要时间思考,而情绪却是瞬间的爆发。
所以,一旦遇到具体问题,情绪会马上导致行为自动发生,改变当然就很难了。
我们前面说过,情绪的ABC理论:
A 事件
B 信念
C 情绪
如果事件不变,我们改变了信念,就改变了情绪。
可是,我们原来的“信念”,是基于A(事件、场景),自然而然产生的一个心里机制,也就是信念B,它已经成为了你“感性”的自然思考。
改变原来的“信念”,就是理性的“刻意思考”。
理性的调用,需要时间思考。而感性的情绪,却是瞬间的爆发。所以,
“自然思考”的力量,远远大于“刻意思考”的力量。
所以,你只有把调整之后“信念”,锻炼到不需要经过大脑的理性意识,成为感性的“自然思考”,替代掉原来的信念,改变才会发生。
怎么锻炼?
就是写日记。
通过不断重复、不断重复、不断重复,把改变之后的“信念”,内化到你的行为中去,直到它变成一个自然而然的反应。
改变一次,是一次,都是有价值的,只有这样,改变才会发生,才会持续发生,才会越来越发生。
曾国每天都在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一天也没停止修炼的脚步。
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恐。
这是六十二岁,功成名就的曾国藩,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竟然和他三十岁立志做圣人的时候一模一样,这叫“几十年如一日”。
可能有人立刻就惊讶了:
啊,写日记要坚持这么久啊?
如果我告诉你,巴菲特是在50岁以后,赚到了人生99%的财富,估计很多人可能又立刻要惊讶了:
啊,要等到50岁啊?不能早一点吗?
不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放弃。
对,曾国藩一生最讲求的就是“坚韧”,但我觉得用另外一个词,可能更有细节性,就是——
战略忍耐力
先解释下,什么是战略?
战略就是,你要先有一个远方的目标,然后设计一条通往这个目标的路径,最后根据情况做定期调整。
这里有三个关键点:
1、一定要有远方的目标,而不是眼前的目标。
比如,做圣人,而不是翰林大考要过关。
2、路径一定是可执行的,而不是模糊的。
比如,每天读十页书,而不是每天读书。
3、根据最新情况,马上做出调整
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比如戒烟。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比如贪念、色心、嫉妒。“猛火煮”不行,就用“慢火温”这就是调整。
以终为始,有了正确的战略,才能大概率成功。
那什么是战略忍耐力?
战略忍耐力,就是“长期主义”。
就是,你要“今天的爽”,还是“未来的赢”?
谁都想要未来的“赢”。
可是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只会选“今天的爽”。
为什么?因为忍不住。
坚守长期主义的人,都是有战略忍耐力的人。
他们心中装着更大的格局,他们要的是未来的“赢”。哪怕,这个未来是10年、20年、甚至30年。
这,就是战略忍耐力。
1825年火车刚刚试车成功的时候,这个又笨又大的铁家伙,遭到的冷眼绝对比赞扬多。
每当火车开出的时候,总会有很多农场主驾着马车和火车赛跑,每次他们都能一马当先。比赛之后,马车主举杯欢庆,一起调侃火车。
200年过去了,再也没有比火车快的马车,因为火车的内在结构更合理、更开放,也更加能迭代。
有一本书叫《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任何一个时代,明白人永远是少数。他们有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式、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快的迭代速度,即使短期笨拙,长周期也一定比你跑得快。
可怕的不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可怕的是优秀的人方法论比你正确太多。
文中部分内容引自张宏杰《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