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读过很多人写的关于他们读书的经历,尤其是一些名家大家回忆人生的书,钱穆、汪曾祺、何兆武、陈嘉映、梁文道……老实说,我好羡慕他们。
尽管他们出生成长的年代,有的正值战乱,生活颠沛流离,有的政治斗争激烈、文化被破坏,科技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能接触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但他们很少是出生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祖辈几代都是靠天吃饭的老实本分的农民,他们大都出身“有家底”的家庭或书香世家。家里有一两个喜读书的长辈充当了他们启蒙老师的角色,在自己的少年时代就有机会接触大量的书籍。他们喜欢偷看那些闲书,即使被发现了,长辈也很少斥责他们,心里可能还会为他们爱读书的行为感到欣慰。
那时中国的读书传统还没有丢,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被根除,人们依然信奉读书改变命运的人生道路。我们现在也推崇这句话,但命运的底色是不一样的,那时的人读的是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这类国学经典,我们被灌输的是唯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做了大量无用的试卷和考题,在高考完走出考场那一刻,我们就把各种原理、函数公式还给了老师。
我出生在中部地区的一个小县城的农村,在六岁之前我都是跟小伙伴在村里各个角落和野地里疯耍,小学六年除了在老师的要求下求我妈买了本作文选,我没有过任何课外读物。初中三年是在我们镇上读的,由于小学背了整整一本作文选,入了初中我的优势竟然显现了出来,我成了我们那个年级作文写的最好的学生(你们能想象我们那个地方有多匮乏吧)。初二的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推荐我参加过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主办方是华中师范大学,我得了个三等奖,那位老师还奖励了我两个笔记本,意在鼓励我要多写。
她住在教工宿舍,学校分的房子,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房间。她置办了个小书柜,里面除了摆放一些奖杯和证书,还放了十几本书,《封神榜》《红楼梦》这些中国小说,还有一本《飘》。这是我能接触到的所有课外书籍,可是当时的我根本没有读书的意识,所以那些书只大概翻过,没有完整读完过一本。
高中三年,现在想来,只有“可怕”三个字能形容。我们那里高考压力很大,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大家眼里就只有高考这个改变人生命运的目标。当时我们那个县城太穷了,除了唯一一家新华书店卖正版书,学校对着的那条街上的几家书店,卖的全是盗版书,几块或十块一本。除了卖了,他们还租书,一天五毛钱,三毛、刘墉、余秋雨、安妮宝贝、郭敬明、韩国的可爱淘这些,外加《简爱》这样的外国名著。我买了本《三毛全集》反复读了好几遍,那时三毛简直是我的偶像,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成了我眼里最浪漫的故事。
那时《萌芽》《青年文摘》《读者》是那座小县城最流行的杂志,课业太重,老师不允许我们看杂书,被发现是要被没收的。当时班里有一股“暗流”,我们七八个女孩子约定好,每期杂志出来了,大家轮流买轮流看,所以我们判断自己是不是对方最好的朋友,就看她会不会把杂志先给自己看。
贫瘠的阅读经历,迟迟未觉醒的自我意识,想起旧日错过的时光,悔不当初。当迎来大学的自由时代,总算读了点书,但前两年读书很没有章法,看了很多当代作家的书,现在想来,也是心痛。工作这几年,虽没有像一些读书大神那样大量阅读,但读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断断续续也读了一些,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最感庆幸的事。
2021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用了半年时间才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意识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最想要的。调整了工作岗位,让自己更靠近从未放弃的梦想,所有的碎片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已经坚持将近80天了。
今晚回想过去,那些逝去的岁月,错过的往事,都是自己的人生。还是要洒脱地说一句,前尘过往,就此别过。
这新的人生方向,愿我能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