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以为自己在做选择,在决定自己的人生。
我以为不是。
左右你选择的有三层面
一是感性选择
二是理性选择
三是机缘选择
其实三者不能独立分开,是彼此互相影响的。比如即使你用理性作选择,也逃不过生物性的支配。
首先我们讲感性感性选择
我把感性称为生物性,生物性很大程度上就是基因决定的。比如饿了就要吃东西,渴了就要喝水。甚至可以比作膝跳反应那样直接。这是生理上的需要。我们爱上某个人,这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这里且不论爱有多大程度是被文化所影响,但至少为了繁衍而对异性产生吸引这种特性,在我们生下来之前就已经被决定了。有时候,你以为你在选择喜欢的人,但是其实只是你的身体在选择
更适合生育的人。
在商业社会中,消费者行为学中的“峰终定律”“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等都在利用人的心理,利用生物性创造商业价值。人们在潜意识中无法对其进行抵抗。我们的身体天生有需求,这些需求左右了我们的选择。
第二层是理性选择,也就是基于思考得到的选择。理性思考让我们知道,我们感受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大概觉得,经过思考的决定,总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了吧。理性思考基于逻辑,逻辑也就是因果,是因果总有出发点。从理性层面,我们或许脱离简单的膝跳反应,但终究是忠于生物性。我们在本能与反应之间设置了一道过滤网,仅此而已。那么假设我们为了信仰上帝而献身算不算背离生物性呢?毕竟我们的身体总不会引导我们走向死亡吧?在这里,理性让我们选择信仰上帝,但是上帝左右了我们的选择。
第三是机缘选择,机缘是什么,我们通常叫做运气。你遇见了什么,就是什么。而你遇见什么,不遇见什么,往往都不是你自己能决定的。这里不是说,我喜欢某个东西,但是我不一定能见到它。更宽泛的讲,因为机缘,你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喜欢这个东西。甚至可以说,假如你没有机会认识到自己,那么理性思考就无从谈起。你最多只是在遵循生物性,不断进行本能的“膝跳反应”。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之所以为你,是因为你周遭的环境铸就了你。所以你只不过是你身处环境的一个有机的映射。你会说自己拥有换个环境的动机和权利。而事实上,你会选择换个环境的动机,也逃不开机缘。这个机缘源于你此刻的环境。你为什么要换个环境?你为什么觉得这里不好?你为什么要变成更好的人?你是怎么发现这个环境不够好的?
只要不断追问,你会找到那个替你做出选择的机缘。
机缘塑造我们的认知,认知左右了我们的选择。
我们来举个例子
你对一个姑娘一见钟情,这是本能反应,是感性选择。
你了解了这个姑娘的家庭背景、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后决定要追求她,这是理性选择。
你逛街的时候遇见了这个你喜欢的姑娘,你告诉你的父母你要取她,你的父母要求你先去调查她的背景,不然就不许你取她。这是机缘选择。
日常笔记,不精致,但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