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这部书是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演化而来,写了西门庆及一众女子的故事。
书中关于武松的情节前面基本与《水浒传》一致:武松从小父母双亡,与哥哥武植,也即武大郎一起长大。武松因意外伤人逃离家乡,再回来时因打死一只老虎而被县里封为都头。打虎英雄武松再与哥哥相遇时,哥哥新娶了嫂子潘金莲。
与《水浒传》不同的是:武大郎娶潘金莲时已是二婚,并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儿,名字叫迎儿。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给张财主家做丫环,因不从张财主而被报复——送与县城里最丑的武大郎做老婆。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因从了张财主,而被财主老婆嫉恨,财主没有办法把潘金莲送给了武大郎,同时还送了房子给他们住,就是为了与金莲勾当方便。武大郎也是默认了这种畸形的关系,直到张财主死了,金莲拿出私房钱,他们才另买了房子过日子。
无论是《水浒传》还是《金瓶梅》,当武大郎第一次把弟弟武松领回家后,潘金莲马上不淡定了,起意要勾搭武松。
被武松严词拒绝后,在武松出差期间,潘金莲阴差阳错地与本地大财主加商人再加恶棍西门庆相遇,干柴遇烈火,只烧得欲罢不能。
武大郎捉奸,被西门庆一脚踹在心口。卧床期间,武大郎心心念念想着弟弟回来给他报仇,金莲一看不妙,在王婆的怂恿之下,用砒霜毒死了武大,金莲几人借口武大郎害心口疼而死,草草火化埋葬了他。
《水浒传》中武松出差回来觉得哥哥死得蹊跷,调查取证报官,官府收了西门庆的钱不作为。武松自己找到证人审出证言,在邻居的见证下杀了潘金莲,又在狮子楼找到喝酒的西门庆一并杀了,自己投案去。
而《金瓶梅》中武松在得知哥哥死得不明不白后,也去杀人,但他在杀西门庆时寻西门庆不着,一怒之下摔死了与西门庆相熟的皂隶李外传,被官府扣押,流放。
西门庆娶了二十五岁的潘金莲,做了第五房姨太太。七年后,西门庆死于纵欲过度,潘金莲因与西门庆的女婿陈敬济勾搭被大老婆吴月娘托王婆卖出府。
这时候武松赶上了太子继位大赦天下,回到了家乡。他竟然给了王婆一百两银子娶了潘金莲,说是要照顾已经十九岁的迎儿。
潘金莲竟然相信武松真心娶她,脱了给西门庆穿的孝服,穿上喜服高高兴兴地嫁给武松。
看见成亲的房间摆着武大郎的灵位,潘金莲心知不妙,但已经晚了,武松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了潘金莲和王婆,他的侄女迎儿见证了全过程。
迎儿吓得遮住脸说:“叔叔,我也害怕。”武松却说:“孩儿,我顾不得你了。”
然后就把迎儿反锁在凶杀案的现场,去隔壁追杀王婆的儿子王潮不成,卷了王婆的钱财扬长而去,投奔梁山去了。
好风一直理解不了《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脑洞,他笔下的武松还是《水浒传》中的英雄武松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首先,《水浒传》中的武松虽然屡屡闯祸,但他一直是哥哥的保护伞,他怎么可能弃哥哥的女儿于不顾?
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兄弟。但武松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而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人叫他“三寸丁谷树皮”。
兄弟俩父母双亡,一直相依为命。《水浒传》中武松在阳谷县巧遇武大郎,哥哥武大郎的一番言语就可以看出武松一直是武大郎的保护伞。
武大郎说武松走后一年多,他又怨弟弟,又想弟弟。
怨是因为武松在清河县时喝了酒常和人打架连累武大频频被传唤;想是因为弟弟走后,人们欺负武大时再没人给他做主。
我们猜测一下武松的境遇:和哥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父母庇护,哥哥还常遭人奚落和欺负,所以孔武有力的武松与人不断发生矛盾多半应该是维护哥哥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比较暴躁的脾性。
再加上没有父母教育的孩子,说话间缺乏一定的教养,所以武松没有宋江那样的八面玲珑,他常常因为言语不当得罪人。
武松出场是在《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当时他因为误伤了人,投奔在柴进庄中:
(他)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因为他出身低微性子急,又被人添了坏话,所以柴进招待宋江时并不带他一起玩,他一个人生着病孤零零地烤着火。
这时候的武松没有半点英雄气概,只是一介莽夫,只有落寞和失意。
后来在柴进庄他得到了宋江的赏识,他原本可以再在庄中呆下去的,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可是当他知道一年前误伤的人只是昏厥并无大碍,就不放心哥哥,告辞众人回清河县了。
果然在阳谷县遇到哥哥才知道因为被人欺负,所以哥哥不得不带着新娶的嫂嫂潘金莲搬家。
武大郎说:“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豪横的语气中可以读出哥哥对弟弟的依赖。
后来武松搬到了哥哥家住,这当然与哥哥嫂嫂的盛情邀请分不开,但也看出武松与武大郎兄弟情深。毕竟武松当时已是都头,他有住的地方有吃的地方,还有专人照顾,但他选择与哥哥住在一起,更多的是希望人们因他而少欺负哥哥一点。
后来潘金莲百般勾引,武松严厉斥责,言语间处处都是对哥哥的呵护。
他要出差去,叮嘱哥哥看好家门,敲打嫂嫂让她洁身自好,他处处都为哥哥安排和考虑。
而武大郎在武松的保护下也已经习惯,所以他对弟弟的话言听计从,弟弟说让他卖炊饼晚出早归,他便照做。虽然被潘金莲骂得狗血喷头。
有人说,没有武松,武大郎不会死。因为武大郎是因为有弟弟撑腰才敢去捉奸,才敢威胁潘金莲。
好风觉得说这话就如同一个女孩子被坏人欺负了,人们不去谴责那个坏人,而抱怨女孩子穿着暴露一样。
其实,正是因为武松的庇护,才让武大郎有了一点做人的尊严。
这样一个护哥哥周全的有情有义的武松,会把侄女锁在凶杀案现场吗?一定不会。
所以,从武松对武大郎女儿的态度上可以看出:《金瓶梅》中的武松已经不是那个有情有义护哥哥周全的武松了,那个武松的报仇更多是要了自己的心愿。
其次,《水浒传》中武松为哥哥报仇,行动环环相扣,做事有理有据,体现其粗中有细的一面;而《金瓶梅》中的武松无论是开始杀西门庆未遂还是最后杀潘金莲成功,更多表现出其莽撞、欺诈和残忍的一面。
《水浒传》中的武松话不多,但思虑缜密。他长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靠着一己之力闯天下,所以对于很多人和事有自己的判断。
景阳冈喝酒时他怀疑过店家,虽然最后证明他怀疑错了,但他的心思可见一斑。
十字坡遇孙二娘时,武松的警惕和谋略也是可以看出来的,否则他早已成了人肉包子。
《水浒传》中武松也以他的智慧很快就查清了哥哥遇害真相,并且先报官,在官府不作为的情况下杀人,然后自首,一切都做得很磊落。
而《金瓶梅》中的武松在调查哥哥死因时就不够缜密,后来又误杀了别人被流放,遇到大赦天下回来,却要娶潘金莲。
就算是耍手段,《水浒传》中的武松也不会采取这么下作的方式。何况《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早已对武松既恨又怕,怎么可能嫁于他。
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对武松竟然还存着几分幻想,以为武松真是有意于她。说实在的,读到这个情节,好风觉得《金瓶梅》作者的脑洞实在是大。
其实,武松可以骗娶潘金莲,本身说明这个武松已经不是《水浒传》中那个磊落的武松了。
另外,《金瓶梅》中武松在杀了潘金莲和王婆后,竟然卷走了王婆的钱物,这一点也与《水浒传》中英雄的行为不符。
《水浒传》中英雄的标配便是视钱财如粪土。
在《水浒传》,武松并没有杀王婆,只把她交给了官府。《金瓶梅》中武松不仅残忍地杀害了王婆,并且还要去她隔壁的家里追杀她的儿子王潮。王潮跑了,武松带走了王婆的财物。
这部分钱财有武松买潘金莲的钱,当时武松花了一百两买潘金莲,王婆只给了吴月娘二十两,剩下的八十两这个老太婆中饱私囊了。武松把它带走也就罢了,他还带走了王婆的首饰等东西。
我们记得《水浒传》中在武松人生的高光时刻——打虎后,知县曾经是要赏武松一千贯钱的,但是武松说:
“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
这是何等的豪气与洒脱。我们一定要在理解了武松常年处在社会最底层来理解他这一行为。
一千贯是什么概念?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有好多种算法,但是就《水浒传》本身来说,李逵曾拿出一贯钱让李鬼的老婆给他烧一顿丰盛的饭。郓哥找到西门庆这个大客户卖出一次梨才能赚三五十钱(通常认为一贯是一千文)。
武松潇洒地把这这一千贯送了人,很多人说这是武松的心机,要不怎么会得到都头一职。好风觉得武松的行为符合古代英雄的标准,也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的义利观。
武松的豪气还表现在宋江要让位卢俊义和招安时。
当宋江要让卢俊义做山寨之主时,李逵第一个反对,然后便是武松。他直言说:“哥哥只管让来让去,让得弟兄们心肠冷了!”
乐和唱“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武松首先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就是这样一个仗义疏财,磊落不羁的英雄武松,到了《金瓶梅》中虽然依然有其英雄的一面,但也加入了无情、狡诈、恋财的人设,使得这一形象特别矛盾。
《金瓶梅》中武松人设的变化可能与其主题有关吧,毕竟这部小说不是歌颂英雄,而是反映市民阶层的真实生活。
关于武松,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