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打卡读后感:
今天学习到了“元认知”部分,感觉到了一个困境期。
首先,因为“元认知”这个内容感觉更加抽象一些,不好理解。
比如前天学习的三重大脑,就很直观、很具象。
比如昨天学习的潜意识,虽然也很抽象,但用感性认知感性,倒也不难理解。
可是这个“元认知”就有点难到了。
认知,是自身对事物的思考过程。
元认知,就是对自身这一“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元认知的力量不仅包含这种觉察力,还包含了自控力。
字倒是都认识,放在一起就有点难以理解了。
这种新的认知方式,需要不停地调用理智脑思考。
理智脑运行速度很慢,思来想去也感觉自己没想明白。
脑子都快要炸裂了,只想赶快投降。
当然,书中也说了,这个确实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得练习、练习、再练习。
既然正着理解很难,那就换一个角度反过来看吧。
找一个身边的事例,看看如果没有元认知的力量是什么样的。
想象一下一个常见的场景:
当你下定决心开始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翻开了书……
这时候,你感觉手机屏幕亮了一下。
不管是不是错觉,下一秒,你已经不假思索拿起了手机,划开屏幕。
打开微信,check下未读信息,回复信息……
顺手刷几个新推送的公众号……
随手再打开朋友圈……
之后可能还会点开微博、抖音、小红书刷一刷,视频推送一个接一个……
种草之后马上跳转淘宝……
所有动作一气呵成,不带一丝思索。
等你反应过来时,可能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这时候再来学习,往往带着一点负罪感,越想多学一些,发现越是学不进去,就越是焦虑。
最后一阵囫囵吞枣、应付了事,标榜自己已经学过了。
不要怀疑我在你身后装了监控摄像机,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的。
人即时享乐的天性,已经把我们安排得妥妥帖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有很多不错的小工具。
1、比如番茄时钟。
我也尝试过使用桌面时钟的app,把手机变成一个时钟显示器。
这种方式有一点欺骗意识,是让你在意识中把手机不再当成一个手机,而仅仅只是一个时钟,或者是一个番茄,这样你就不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看一眼信息啦。
2、也有强制把手机锁起来的小工具,不到设定的时间不解锁,手机就拿不出来。
这种方式,是采用强制措施隔绝手机。
但不代表你意识中不想看手机,这种求之不得的感觉让你不得不暂时放弃看手机。
3、还有一种带有奖励性质的专注提升app。
就是如果一定时间不看手机,可以获取一定的奖励,通过激励手段来刺激我们挑战专注力。
当然,我可能会去衡量这个奖励的价值是否值得我延迟享受。
结果就是,我拿起了手机,顺便卸载了app……
上述几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我们的专注度。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每种方法的效果可能有差异。
但是,这几种方法,都不是从根本上去解决专注的问题。
真正要源头解决问题,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元认知力量。
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就出现在当你伸手去拿手机的这一时刻。
当你做出这个动作的时候,给自己几秒钟问自己——
“你真的需要用手机吗?”
“你一定要现在看这个信息吗?”
“如果晚十分钟再看手机可以吗?”
按照书中写的,除了“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还需要“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那么这时候,你可以清晰地告诉自己——
“不,你可以不用现在看手机。”
“等学习完了这一章,我们再看看信息吧。”
这只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小例子。
我们每一天都在面临类似这样的抉择。
更长远一点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抉择构成的。
我们需要练习,让我们在面临选择的关键节点,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身的第一反应,并且做出清晰明确的主张,充分发挥元认知的力量。
有句话叫“自律使人自由”。
我之前一直不太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大概因为我就不是一个自律的人吧,哈哈。
但经过今天的思考,我好像有点能够理解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完完全全察觉并控制自己,还有什么事是他做不到的呢?
没有任何迫不得已,这种无所不能的感觉,就是真正的自由。
回归到最底层的本源,我想这句话应该叫做——
“元认知,使人自由。”
加油!
今天是用认知觉醒的逻辑学习《认知觉醒》的第三天,打卡完成!
附第三章干货:
元认知能力就是察觉力和自控力的组合,即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
察觉力角度来看:
认知是自身对事物的思考过程。
元认知就是对自身这一“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反观,是元认知的起点。
被动元认知,是遇到问题(如批评、指责等)被动进行反思。
主动元认知,是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也能持续进行反思。
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折,就是真正觉醒的开始。
元认知可以从“过去”端获得,包括前人的智慧、自身的经历;
可以从未来视角获得;
可以从高处俯瞰全局;
可以从底层逻辑出发;
可以实时动态监控。
自控力角度来看:
“元时间”:一天当中,权重大的时间坐着称为元时间,往往出现在“选择的节点”上。
要想清楚,不仅要审视第一反应,还要提出明确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