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
阳春三月,羊城细雨微醺,浮风醉人。余独自一人在国立图书馆的落地窗前,案头一本浮生六记,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仿佛能捕捉到到沧浪亭畔的欢笑声。
彼时的沈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在最好的年纪遇上了对的人,可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闺房之乐,无需多言。
而第二卷坎坷记愁却犹如一记重锤,将过往的点滴美好悉数击碎,好比藏族僧侣花费数月绘制的坛城,挥手之间便化作泡影,犹如南柯一梦,令人扼腕叹息。
他的芸终究还是先他而去,一缕芳魂暖不了他的漫漫长夜,面对身边的至亲一个个离去,他却无能为力,但是生活还得继续他只好收拾行囊,千里赴潼关。如果说浪迹天涯是华丽的冒险,在他这里绝对不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雁断叫西风。故乡并非不值得依恋,而是少了那些值得依恋的人。
读完卷三,心情沉重如窗外铅灰色的云块。接下来的卷四想必是凄凄惨惨戚戚。实在不忍卒读,遂合卷起身,暗自抱怨三月份入骨的阴冷。
再次翻开卷四,已是半年之后。
南国明媚的暖冬足以消弭心头的不快,阳光静好的午后适合阅读最沉重的文字,然而卷四并没有预料中那般凄凉萧索。作者跟随琢堂来到杭州,开启了吃喝玩乐的浪人模式。哦,卷一那个风流倜傥,爱吃爱玩的少年郎又回来了。僧庐听雨的孤寂不能扰乱他的玩性,登高俯瞰杭州城的兴奋,初尝柿子的窘态让人不禁莞尔,就连对故人的怀念都带着一丝期许,茫茫沧海,不知此生再遇知己如鸿干者否?
活在当下,沈复用自己的方式把这四个字演绎到了极致,其胸怀之豁达让人惊叹,或许这就是浮生六记最能打动人心之处。
悲欢离合总无情,他却选择了坦然接受,人生中的每一个日子都是不可复制的,明天自有明天的风景,何必在该睡觉的时候眼睁睁的听着空阶点滴?
多年的跌宕坎坷,最终付与一腔平静,也许就是所谓的底蕴。
如果只是一腔平静,那又不符合生活家沈复的人生哲学了,他的文字是跳跃的,有自己内在的节奏和韵律,一口气读完仿佛跟着他唱完一曲荡气回肠生命之歌,每个音符都透着一股活劲儿,一股蓬勃的生命力。
他的游记其实没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看似稀松平常,繁杂琐碎,却异常真实。
沈复之前,有苏轼,沈复之后,再无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