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闺女洗完澡,不肯穿衣服,因为她想光着身子躲在被子下面玩。因为最近感冒比较严重,发烧、咳嗽、流鼻涕,光这周就请假了三天没有去幼儿园了。怕她又着凉,只给她玩了一会妞爸就不停地催了,我也就给她穿上了衣服。
小家伙十万分不乐意,说要脱掉衣服,脱掉裤子,就想光着身子玩。我跟她讲道理根本没用,她依然边闹情绪边念叨着要脱掉裤子和衣服,等我转身去卫生间给她倒洗澡水收拾衣服的时候,她自己把裤子踢了出来。
脱完裤子,她不躲在被子里,而是爬到被子上面来,可能觉得冷,又自己穿裤子,因为踢出来时有一边裤腿外翻了,她不会弄,自己穿的时候又穿不进去,然后就躺在被子上面哭。我听到妞爸在批评她,出来的时候看到她哭得满脸是泪。
帮她穿完裤子,饭菜已做好,我让她准备吃饭,她说她不饿不想吃,后来听说有豆豉,吃了几口饭送豆豉又不肯吃了,又开启了碎碎念模式“我就不想吃饭,我不想吃饭”。妞爸一向受不了小妞这样,就开启了唠叨模式“每次吃饭都这样,你看你像什么!有饭吃你不吃,没饭了你又说饿,饿了又哭,还不快点吃……”
一大一小,陷入了彼此对抗的模式。妞爸的唠叨小妞全当耳边风,她始终沉浸在自己的碎碎念模式里难以自拔,作为旁观者的我反而觉得受不了了,感觉耳朵都快生茧了。我想劝下妞爸不要唠叨,但说了就意味着又要闹矛盾了,我想劝闺女不想吃就不吃,但又觉得打了妞爸的脸,左右为难时,我决定冷处理。
后来妞爸吃饱了,收拾了碗筷,只留下小妞的饭碗,小妞依然继续碎碎念,仿佛周边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后来,可能念叨累了,她自己把碗里的饭端进了厨房,还把碗里的剩饭倒进了垃圾桶。
接着叫我跟她一起玩磁力贴,陪她玩了一会我说要去洗碗了,她自己接着玩。我还没洗完碗,她跑进厨房来找我,说要陪我洗碗,一屁股就坐在地上。
地上又湿又冷,我跟她说去拿个凳子来坐等我,她不肯,就说她要坐地上,然后又开启了碎碎念模式“我就想坐在地上”,我知道跟她讲理是没用了,她已经坐了。我走到她身边跟她说,坐了一会了,该起来了,屁股都冷了。起来之后,她又闹着吃板栗,我跟她在家里找了,没用板栗,跟她说第二天去买,她明知道家里没有了,但还是念叨着“我就是要吃板栗”,还说她饿饿了。妞爸听到小妞说饿了,忍不住又数落孩子几番……
这孩子近期就喜欢这么闹,常常从一件事闹到另一件事,有些没完没了的感觉。但比起孩子本身的问题,大人的教育方式不一致,这才是更让我头疼的地方。
近期,我也一直在反思孩子的行为模式,反思大人的做法,觉得孩子的闹腾很多时候并不是想要的那件事物本身,而是通过事物来宣泄情绪罢了。
小妞闹腾到最后,我告诉她家里没有板栗,也没有饭了,问她想吃什么,她说要我抱抱她,抱了一会之后就上床讲故事了,情绪就这样消失了。后来我打了玉米汁,她喝了点就洗漱睡觉了。
看着孩子熟睡的样子,抚摸着孩子的脸,我忽然有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忍不住在心中感叹:孩子的心思,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我们看不懂不理解孩子才会觉得孩子闹腾。我们的指责与过多的批评,才是导致孩子与我们对抗的根本原因。
就像大人一样,只要我们心中不爽,就会借各种事情来发泄自己,孩子也如此。很多时候,看不懂孩子的心思,也读不懂她的情绪,我就抱抱她,很快孩子就平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