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围城,应该是初中的时候吧。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上有一篇杨绛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老王》。在这篇文章中,杨绛先生回忆了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老王给先生家送香油和鸡蛋的情景,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形象。以前的乡下人,没有什么心眼,特实诚。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风气有点变了味道,也许是被生活蒙蔽了眼睛,也许是外面的世界让人不再安宁,也许是奔波让人变得不再从容,也许吧。
文中提到"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文章有备注,默存是作者的丈夫钱钟书的字,钱钟书著有小说《围城》。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围城。
刚开始看围城,多多少少是跟风,或者说是慕名而来,只是因为别人说这是一本好书,你看不懂是你自己的原因,是你的阅历不够,或者是你自己的内涵不够。就像看不懂梵高的向日葵,读不懂钱钟书的围城,也没觉得齐白石的虾有什么特别之处。那时候,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好的作品都这样,幼年慕名而去时,每每败兴而归。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确切的说,应该是阅历的增长,我们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我们身处于苍茫大地,仰望时,才知道自己是沧海一粟,命运摇摆,我们终将,身在何方?前一段时间,把陈道明版的《围城》看了一遍,其实我很不喜欢里面的人物,对于苏小姐,也不喜欢鲍小姐,对于主人公方鸿渐更没有好感,最讨厌的是孙柔嘉,如果说非要喜欢一个人的话,唐晓芙算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