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家庭的觉醒》,发现我们头脑当中有很多关于教育孩子的幻想。
第一大幻想,叫作“教养都是为了孩子”。
我们很多家长是不是经常讲“还不都是为了你”“我们还能为了谁,全都是为了你,将来财产都是你的”。当我们认为教养都是为了孩子的时候,你知道养育了什么吗?一个欣欣向荣的育儿产业。
有很多家长最喜欢买育儿的书,其实你要多买一些给你自己看的书,这个才是核心,因为一个家庭真正的改变来自父母读书觉醒,而不是有目的的让孩子读那么多的书。家长给孩子买书花多少钱都愿意,因为他们觉得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这是第一大幻想,教养的核心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本人。
第二个幻想,叫作“成功的孩子总是在前面”。
你们有没有发现,整个社会越来越竞技化了:学乒乓球越来越早,学体操越来越早,学弹钢琴越来越早。
为什么?因为我们开始走上了竞技化的道路。大量的家长都是逼着孩子学,一个三岁多的小孩子弹钢琴,妈妈拿着鸡毛掸子站旁边敲,试问这孩子还会有什么兴趣弹钢琴?
为什么大量的家长会这么玩命地让孩子去参与竞争呢?因为我们头脑当中有一个错误的想法:一个人只要在童年的时候排在你前边,那么这个人大概一辈子都排在你前面。错误地认为孩子赢在起跑线就赢了一生。但是你们只要做一个很简单的回忆,回顾一下你们上学时班里的排名,跟今天你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一一对应的,你就明白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有很多起伏错落的过程,赢在转折点的人才能赢得人生。
如果把孩子的能力比喻成五根手指。外在成就,比如说学习成绩和体育成就,充其量是小拇指(就是最小的一根拇指),其他四根手指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关系。首先是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能不能跟自己和谐相处(这是大拇指);然后是与家人的关系(这是食指);再是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中指);然后是与各种目标的关系(这是无名指);最后才是外在的具体表现(这是小拇指)。这五根手指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但是现在家长们把它们反过来了,把“小拇指”(外在成就)看作唯一,整天带孩子参加各种竞赛,考证,觉得童年只要领先,这一辈子似乎都能够领先。
第三个幻想,叫作“孩子有好坏之分”。
很多家长为了回避对自身的反思,他们的办法是给孩子贴标签,把一顶一顶“帽子”扣在孩子身上,直到这个孩子抬不起头来。比如我的孩子不听话、我的孩子天生就好动、我的孩子很粗心、我的孩子没有逻辑思维、我的孩子没有方向感……家长在不停地给孩子身上贴标签。
为什么呢?因为贴标签比怀疑自己要容易得多,一个人最难的事是反思、改变。尤其是我们毕业以后,突然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于是认定自己不需要再改变。但实际上,生了孩子以后才是我们真正改变的开始,才是我们真正开始反思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跟着孩子一块儿不断地进步的时候。
第四个幻想,叫作“好家长是天生的”。
我们很多人在当妈妈之前会有一个浪漫的想象,我们觉得要成为一个好妈妈只要有爱就可以。作者说,我们要打破那个幻想,成为一个好妈妈,我们要靠大量的学习和训练,还有自我的成长。你会发现,没有哪个妈妈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是不感动、不爱自己的孩子的,都希望赶紧把孩子抱过来。但是,等这个孩子长到三四岁以后,开始学习、开始不会写作业、开始丢三落四、开始迟到的时候,那个妈妈的耐心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千万不要对于成为好家长有浪漫的想象,它是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学习和自我成长的。
第五个幻想,叫作“有爱就是好家长”。
你要小心爱这个东西,爱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在爱后边特别容易跟着的一个东西是恐惧。佛教里边讲,叫“由爱而生怖”。你如果没有爱,你也没有那么多恐怖。
而很多家长认为“我都是从爱出发的,我就没有错”。不对,你从爱出发,衍生出了恐惧,而恐惧带来了占有欲和控制欲。所以,很多家长根本就是在控制这个孩子,要求这个孩子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包括出门穿什么衣服、考试考多少分,这些都是父母的要求。这种占有欲和控制欲,会导致爱变味。所以,恐惧使得我们的爱成为成长的对立面。
最大的陷阱是什么呢?“我们的许多爱其实是爱自己,只是伪装起来成了爱别人。”很多家长不去给孩子开家长会,理由是没脸去、太丢人。这些话背后他说的是爱谁?他爱的根本不是那个孩子,他不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过上一个美好的童年,他是为了让孩子的童年成为自己的一份装饰品,以此表现出“我是一个不错的妈妈(爸爸)”“我的孩子很长脸”。所以你要好好问问自己,你整天嘴上说的那个爱,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你自己,这是两回事。
第六个幻想,叫作“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
为什么这也是个幻想呢?你会发现,有很多家长特别怕孩子的人生受到一点点挫折。家长就觉得“我的责任就是给我孩子最好的”,如果这个孩子的人生受到一点点挫折,比如说在学校里被人欺负、考试成绩不及格、在学校里被退学、高考没考上,家长就会觉得完了,整个世界都完蛋了。但实际上,人生有它本来的样子,挫折有它本身的意义,有可能这个孩子在这儿所受的挫折,正是让他不断进步、不断上升的动力。
但是,很多家长内在的恐惧使我们觉得“我不能够让这些事情发生”,所以一旦孩子出现了任何需要说“不”的情况,家长都站出来反对,站出来替孩子解决一切,这会让自己活得非常累。
而孩子是真正知道快乐真谛的人,孩子是活在当下的。而我们家长的状态是什么呢?忙忙碌碌。我们整天忙忙碌碌、急急忙忙,追求一些未来的、虚幻的东西,我们家长是活在未来的。实际上,孩子比我们更会生活,所以我们的使命是培养孩子,而不是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第七个幻想,叫作“家长要控制一切”。
家长喜欢控制一切,因为很多家长从小到大没有控制过东西,所以当他有了孩子以后,他觉得自己终于是老大了,现在可以控制一些东西了。
实际上家长真正能够掌控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当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状况,事情发生了,此时你的情绪和反应才是你可以自己掌控的东西。但是我们往往不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反应,我们放纵自己的情绪跟反应,而希望掌控那个掌控不了的东西,这就是痛苦的来源。
作者说,我们应该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我们控制之下标准的人。那什么是真正的人呢?她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的经历,即使有些经历是痛苦的,他们也有权利去感受。孩子的一些经历呼唤起我们心中某些强烈的情绪,但我们不能让这些情绪蒙蔽一个事实: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路,而不是我们的。我们没有权利对孩子发号施令,相反,我们却有幸可以通过肯定他们拥有的是何等宝贵,来向他们展示忠实于自我的重要意义。随着孩子生命历程的展开,我们的职责是拥抱他们,为他们的生命喝彩。”
认清这些幻想,调整我们的认知,这样的父母就叫觉醒的父母,这个家庭就是觉醒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