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明白,请先放下——《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这是白岩松2007年做的一期系列电视节目的文字版本,这期电视节目叫《岩松看日本》。如今拿起他十年前的作品,有一个很深的感受——特别。
我对老白的印象一直都有这种“特别”之感,作为中国的媒体人,他的言论犀利,论点独道,但却很接地气,逻辑清楚,思维缜密,让人有点破“天机”的醒悟,有“醍醐灌顶”的痛快之感。
应该说,吸引我看这部作品有三个原因:一是对老白的特别之感;二是抓人眼球的书名;三是躺着看也很舒服。
因为最近身体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在躺着“疗伤”。最初计划要看书友送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但由于太厚,躺着拿不了太久,另外,做笔记和查阅资料都很不方便,于是选了本较轻松的读物。
确实,这是一本读起来很轻松的书,但当你合上书的时候,还是会思考,还是会回味。
这是一本介绍日本的书,通过十年前做过的一档电视节目,让人们近距离走了日本,这个令我们又爱又恨的国家。
我没有去过日本,无论是否出于金钱或时间的原因,从心里也不会将这个国家列入旅行目的地之列。但无论你去不与去,他就在那里,“深情”地注视着我们……
这本书通过靖国神社、防灾、相扑、银色一族、动漫等介绍,从侧面了解了日本的政治、历史、人文。说实话,令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日本人对待历史的问题。老白在采访中也用了最多的笔墨来为人们说明这个问题。
在现实日本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观是复杂和多元的。从靖国神社,到立命馆大学的国际和平博物馆,再到鹿儿岛的神风特攻队和平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以及日本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听到了各种声音,也看到了三种不同的面孔。首先,确实有不少人持有靖国史观,但并不代表绝大数,只不过这些声音比较尖厉和刺耳。其次,少数人客观而公正面对历史,但如果明确而坚定地亮出自己的观点,需要承受一定压力。最后,最多人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含混不清,他们愿意承认战争带来的苦难,但却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当年日本军国发动战争的罪恶。
这让我想到了宫崎峻作品《荧火虫》,又想到了最近新闻报道的近万人研修生在日本的遭遇,脑海里还是充满了不和睦的画面。这种国仇家恨是有深刻历史背景的,对日本的认识,多数是从小在各种抗日神剧中完成的。这种情愫难以释怀,也许这就是阻碍我们放不下仇恨的根源。所以,老白这次的行走是有意义的,他说,放下“爱”与“恨”,先了解吧。
首先,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个邻居的了解远比不上邻居对我们的了解。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是日本的《读卖新闻》,这份报纸对中国的报道量占据了最大分量,从经济、社会百态、民生速描等包罗万象。另外,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日本,是多么热爱阅读啊。而我们多数都被情绪绑架,失去对现实日本了解的欲望。普通百姓除了抗日神剧,对于日本几乎一无所知。
十年前的日本硬件已不如中国上海、广州等城市,但放下硬件,只谈软件,我们就没有多少底气了。
日本人爱干净、爱整洁、谦虚、勤奋等已成为这个民族的标志。而一流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国际时尚的风向标,国际化动漫产业,国民的高素质等等都是这个国家不同的写照和无形的财产。
在日本,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比如文字、建筑、唐诗宋诗等。而当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甚微,甚至已反过来。
几年前,记得学习QC(质量控制)课程时,一位元老级老师曾讲过,QC管理方法的雏形实际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却没有被重视,结果日本人拿回日本,经过再加工,重新包装就形成了今天的QC管理,日本人就成为这种管理方法的始祖,在全世界推广使用。说这些话时,老先分外生气和遗憾。1978年,他和另外几名中国人到日本花高价将QC引进中国。很难想像,老先生当时复杂的心情。文章的结尾,引用老白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也以此互相勉励与自省。
我们不该用愤怒遮避了自己的双眼,不管对方是谁,不管他曾经做过什么,哪怕他只剩下一个优点,我们也该把它学来,让自己更优秀,这才是一个大国的心态。
我们的确该低下头来仔细想一想。
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