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篇《控制才是瑜伽的终极目标》发出来后,身边的一位好友询问我一个问题“哪个阶段开始发现自己不止在做体式了”,我一时语塞,于是我开始回忆,才有了整理这篇文章的想法。此文将分三期梳理分享。
(接上期)
初学者常见问题
身体听不懂口令,无法按口令要求表现出来。这是绝大部分初学者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哪怕是长期有健身习惯的人初期习练瑜伽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人理解的瑜伽是拉扯,但它其实是延展,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两股力量的对抗与平衡,很多长期健身的人,他们肌肉虽很有力量,但却是收紧向内的,一时也无法表现出力量的延展。刚开始习练时,虽然大脑接收了口令,口令也很简单,但你的身体就是表现不出来。比如说站立山式,大腿前侧上提的力量和大腿后侧向脚后跟方向的力量。又比如下犬式,这个体式是一个相对舒适的体式,经常用于串联体式中过渡调息,但是你一定不明白力量如何从手掌拉到背部,并沿着臀大肌往后往上力量的表现。有些瑜伽老师对上手臂的肌肉力量会有内旋外旋的引导,相信你这时更会晕头转向。不是你听不懂,也不是你没有力量。而是身体需要时间来唤醒,这个时候你只需要一次次的意识关注。身体在一次次的唤醒后,它也会启动记忆功能,总有与你身心合一的一天。
常常纠结于体式对不对,必然经历一个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因为对体式的生疏,又因为瑜伽是向内的,自己的感受才是检验习练得对不对的标准。记得刚开始习练时,经常会出现这节课认为掌握的体式,但下节课再练习时又发现还有没做到位的地方。因为跟随大课练习,没有老师的时时指导,完全靠个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常常会陷入对与不对的纠结中。又因为习练的不同阶段对瑜伽的感悟会不一样,就必然会造成这样的循环,但只要是越来越趋于平和,即是好现象,这里的平和指的是身体、呼吸以及心意。很多运动项目给不了这种平和,而更多的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兴奋、振奋的情绪。这也是瑜伽的不同之处,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摆正心态
忌比较、忌左顾右盼、忌强压硬拉。很多习练瑜伽初学者比较喜欢看着镜子观察自己的体式有没有到位或者做得优不优雅,或者很多人会透过旁人的体式来对比自己的体式,这些行为不仅对瑜伽习练没有帮助,反而会影响瑜伽习练的进度。因为瑜伽是极其私人的一项运动项目,无关他人,唯有对内关注,才有收获。初学者因体式不熟悉,一开始可以对不熟悉的口令透过观察老师的体式来完成,习练一段时间后,尽可能将意识拉回自我当下。不要盲目追求速效,在身体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强行压拉,容易造成身体伤害。学会等待,多点耐心,给身体增加信心的时间,体式的完成必将水到渠成。
忌三分钟热度、忌轻易下结论。很多初学者往往是一时兴起才练瑜伽的,初心不明,易受挫,受挫后易给自己下定论,即不适合练瑜伽。除病理上的疾病不适合习练部分瑜伽体式外,所有人都可以习练,适用人群非常广。10年前初涉瑜伽时,我因盲目给自己下结论,为此中断了很长时间才重新踏上瑜伽习练之路。任何一样技能的习得都需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初学者们不妨给自己设定一段时间,再来进行总结评价。这期间的坚持需要自律,能够持续有规律的习练才有下定论的资格。哪怕你坚持了一个月、三个月、半年……,都会有相应的收获。
寄语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身体知道答案》里写到----回归身体,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一个只生活在头脑中的人,身体将逐渐干枯,情感变得简单而僵硬,难以感染别人,也很难被别人感染……总之,他将生活在一个头脑所构建的囚笼中,感到无比孤独。瑜伽即是身、心、灵的结合,很好地帮助我们回归身体,打开更多的内在空间,让思维更活跃,接纳更多的可能,让生命更丰满。
伽音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