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瞻基是第五位皇帝,算下来这个时候的明朝也算是根正苗红,毕竟这五位皇帝在任期间,明朝算是在发展,虽然外乱可能有时候不断,内乱也有个两年,但是总体上还说的过去,毕竟每位皇帝都在励精图治。
这和后世子孙相比,不,后世子孙没法比,因为后代的这些皇帝都是温柔乡出来的,所以根本上还是纨绔子弟,总体上靠着这5位打下的基础,明朝在维继着,不得不说真正经历过生死的才会珍惜得来的一切,这是自然的法则。
为什么说这5帝呢,因为其实从朱瞻基开始,整个明朝就开始下坡路了,当然中间也有上坡,但是整个朝廷也是乌烟瘴气,这里说的就是文官集团和宦官。
朱瞻基很聪明,所以聪明人喜欢偷懒,或许不叫偷懒,而是喜欢利用自己的聪明,那时候文官集团权利有些过大,这也是朱瞻基造成的,因为他自己不想累死,不能像朱元璋,更不能像朱棣那样辛苦的工作,只能靠文官集团分担工作内容,这样就造成了分权。
这是一个矛盾的两面,不想太累就放权,收回权利又没有人干活,最后的结果就是文官集团权利越来越来(掌握着票拟权),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大的,于是朱瞻基想到一个利人利己(只是当时这样而已)的事情,让宦官认字学文化。
这个目的本来朱瞻基很单纯,就是为了自己的业务,因为皇帝都很信任太监(毕竟从小玩到大的,而且太监对皇帝言听计从,对比大臣们天天怼他,皇帝自然更喜欢太监),要让太监帮忙分担业务,也是为了一同抗拒文官集团。
自此开始,宦官最大的的头子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给政府文件盖章,而大臣只有票拟权(提意见),自然这一回合皇帝赢了,因为文件只有盖了章才有效。
朱元璋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的最关心的权利会这样被稀释掉,朱瞻基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神来之笔会是后代一切混乱的开始。
朱瞻基说到底还是一个愿意工作的,只是不想太累,所以他在任的时候还是掌控这些宦官的,或者说可以掌控这套操作系统的,但是后来的这些子孙们就不同了,但凡不想上班的(上朝以及干工作的),自然会放大这个系统的漏洞危害。
根据这个系统的结构,后面自然宦官比文官更加容易掌权。如果文官掌权了,都是一些知识分子,再坏也就是严嵩那种(排除异己,独揽大权),这可以理解,人有权了之后都会这样,但是如果太监掌权了,性质就不一样了,他们除了排除异己,独揽大权外,还会因为知识有限,不知所谓。
就像明朝第一个大太监王振,为了体验一把大漠杀敌的成就感,一下子坑了60万士兵和文武百官,皇帝也被人俘虏了,祸国殃民到了极致。
一项制度有好有坏,主要这个制度是朱瞻基拍脑袋想出来的,没有经过大臣们讨论,更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自然无法按照预想的轨迹的发展。
这也是封建社会君主集权的弊端,所以说辩唯物主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