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责自负】
王小波说:人的生命的质量并不能用寿命来衡量。他的生命短暂得像流星,但是就在它存在的那一瞬间,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在茫茫夜空划出一道美丽的曲线。
“天妒英才”这话,说的大抵是真的,出类拔萃的聪明,往往寿命不长;若寿命长的,命运多舛;若是命长又命好的,后来多半“泯然众人矣”。
今天,我想聊的,不是王勃,不是李贺,而是王弼(公元226年——公元249年)。
假使这个名字让你感到陌生,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他做了什么?
01、成就斐然
虽然王弼只活了短短的23年,但他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学术成就卓著。
第一、见解独到、自成体系的学术成就:
《道德经》版本很多,我们现代《道德经》通行本,就是王弼所注的《老子道德经注》。
他不止对《老子》有研究,写了《老子注》《老子指略》,同时对儒家思想与《周易》也十分精通,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周易大衍论》三卷、《周易穷微论》一卷、《易辩》一卷。
第二、玄学体系之开端,魏晋玄学创始人:
王弼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易经》,在清谈场上无往而不胜,开了一代新风———“正始玄风”,简直就是“三国时期的文化运动”。
他以老庄思想为主,建立了玄学哲学。他的立论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体系完备、抽象思辨,被称之为“玄学贵无派”。
当时不乏提出独到见解的玄学名士,但他们往往是就专门某个问题展开辩论,提出思路,比如“才性”同、异、合、离的“才性四本论”,缺乏体系性的论述,而王弼是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第三、理清儒道的关系
王弼借用了老子的“道”为儒学重构了贵“无”论的思想体系;借用道家“无为”的理念,提出方法将儒家的价值观念发挥最大效用,是调和儒道,援道入儒,即借用道家思想为儒学摇旗。
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可王弼十几岁就已经读通千古第一奇书《周易》,二十岁就对儒道经典进行注释,开创一代玄学体系,在清谈场上从无败绩,可见,这世上果然有天才的存在。
02、家传渊源的文化养分
王弼,字辅嗣,出自山东高平王氏,一说是济宁市微山人。
高平王氏以学术传家,久居望族之林。历三朝,人更六代。
他的六世祖王龚,是东汉名臣,位列“三公”。他人品高洁、不徇私情,不畏强权,曾与宦官集团进行斗争,名满天下。
五世祖王畅官至司空,同样位列“三公”,乃汉末“八俊”之一;
曾外祖父是荆州牧刘表,号称“江夏八俊”;
叔祖父王粲更是牛人,被奉为“建安七子”之冠冕,"倒履相迎"这个成语中的主角说的就是他。
当时,汉朝名重一时的大学者蔡邕正在休息,听家人说王粲在门外拜见,跳下床来,穿上鞋子就往外跑。匆忙间两只鞋子穿错了不说,还是倒着穿的。
他评价王粲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后来,叔祖父王粲过继了王弼的父亲王业为继嗣。王粲成了王弼的继祖父,他得到蔡邕的6000余卷赠书,后积至万余卷,最后都留给了王弼。
家族的文化氛围和万卷藏书,是王弼的思想养分。
他“幼而察慧,年十馀,好老氏,通辩能言”。
03、过目不忘的遗传基因
王家的遗传基因在应是超乎常人的,我们可以从王弼叔祖的故事来看王家基因的强大。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记载,王粲善于计算,能以便捷方法迅速得出结果。他还擅长写文章,与曹植并称“曹王”。他总是一挥而就,从不修改,以至于很多人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
王粲不只数术好、文采好,记忆力也强。
一次王粲和友人同行,经过路边的一处古碑,就站住朗读。友人随口问他是否能背诵,王粲转过身,结果背的一字不差。
还有一次,王粲旁观别人下棋。棋子被不小心碰乱,王超凭着记忆力重新摆好,有位对弈者不信,拿出巾帕子覆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新摆,结果一子未差。
数学思维的天赋,让王弼可以在大脑中搭建庞大的哲学思想框架;文学天赋,是他能够将思想诉诸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力。而博识强记,被王弼学冠儒道,著作大成。
可惜,历史湮灭了太多的故事,王弼几岁时便被称作“神童”,但《三国志·魏书》中对他的记载只寥寥数笔。
用当时另一位著名的玄学家何晏的话来总结:“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社会心理学强调个体与社会情境的相互作用,而王弼有着“最强大脑”,又在学术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成长,这样看来,他的确有了成为划时代天才的必要的条件。
写在最后
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薛瑄写过一首诗:
王弼墓
四圣千年道久湮,
谁从羲画见天真。
先生埋骨邙山后,
犹有玄虚误世人。
作为当时与南方的阳明之学并称的“河东学派”的创始人,薛瑄以诗纪念王弼,从中可见其推崇。
我不禁疑惑,一个怎样的大脑,能让王弼在十几岁的年龄,就产生如此庞大精密的哲学思维?
莫非,他也是位循着时光轨道去往过去的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