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看的——前期因为看了之后特别压抑,遂而中断,中间回了趟老家,回来又继续看才勉强看完。
对阿富汗的形势不是很了解,看了只觉得残酷。
该从哪里说起呢?一开始对他们放风筝介绍家乡情况并没有多大感触。只是一个孩子那么努力地去得到父亲的关注,想要让父亲能够认真看他一眼,赞叹一两句,一直那么小心翼翼。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害死母亲的凶手,以为正是因为这样父亲才会对自己不够亲近。所以他一直都是那么唯唯诺诺。哈桑被欺负,他看到了,可是他没有勇气站出来去为哈桑出头,因他实在是太懦弱了!正是看到这里,正式对主人公阿米尔产生难以言表的厌恶心理,小说至此读不下去。都说人心是善的,可这里让我感受到的却不是。
种族歧视问题,我知道一直都存在,无论是哪里。歧视无论是种族还是贫富,足以到处都是歧视,这个倒无关痛痒。阿米尔一直以主人的姿态来面对哈桑,有的时候也知道自己应该帮助哈桑,可是,内心里作为普什图人,他还是有一种优越感存在。自己能够去上学,回来对哈桑讲的课本上的故事大部分都经过自己的“加工”,为了娱乐哈桑,他采用了偷换词汇的方式让哈桑对故事产生误解。
当然,他的良心并未完全泯灭。对于当时没有救助哈桑的事情,他一直耿耿于怀。哈桑一直努力地假装事情没有发生过,想要和他重归于好,可是阿米尔过不了自己内心的那道坎儿。终于,阿米尔生日(有很多人送礼物)的第二天趁哈桑和阿里(哈桑的爸爸)出去买菜的时间,他把一卷钱悄悄地藏到了哈桑的被子下面。在他们的信仰里面,偷盗是一种极其低下极其恶劣的罪行,再加上哈桑是哈扎拉人(与普什图人是对立的,普世通人有多高尚,哈扎拉人就有多卑微),而爸爸最看不起的就是偷盗。当然了,爸爸是相信哈桑和阿里的,但却阻止不了一颗已经心生嫌隙的心。哈桑和阿里不顾爸爸的反对,毅然离开了这个家,去到了哈扎拉人聚居的地方。
然后小说转到了阿富汗的战争,政变,共和国的建立,整个国家处在一个极其不安的氛围之中,爸爸带着阿米尔历经千辛万苦去到了美国,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期间,爸爸患病,后终于去世,阿米尔也迎娶了一位将军的女儿——一位名声不太好听的女子。这是不是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米尔其实并没有那么世俗?但,用中国的话来说,可能是年少时犯的错太过于大了,所以后来尽管很努力,但阿米尔一直都没有要上孩子。
直到——拉辛汗(爸爸的好朋友,在他们离开期间,一直帮助爸爸守护家园)打来电话说“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想,阿米尔隐隐应该是知道拉辛汗的意思的,所以他回去了。与当初来的时候一样,回去也是经历千辛万难。此时的国内已经是处于塔利班(对,就是我们知道的塔利班)的控制之下。一开始人们还对塔利班心存幻想,认为塔利班可能会带他们走出战争,走向和平。当然,塔利班一开始也确实没让人们失望,可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就像是当年的洪秀全政权一样,仇富的心理,穷人在权力中心的时候一切都会发生改变——无论是哪里,人性都一样。为了找到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就是当年哈桑和阿米尔一起看的小说,哈桑最为崇拜的英雄的名字),他最终还是见到了塔利班的一个小头目——可不巧,这个人正是当年那个对哈桑施虐的阿瑟夫!不变的还是阿瑟夫,还是阿米尔,变了的可就太多了!一、施虐对象变为哈桑的儿子;二、他们都长大了,各自经历了一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苦难;三、阿瑟夫成为了塔利班的一员;四、阿米尔终于鼓起勇气面对阿瑟夫,只是依然很怂!在被阿瑟夫打得浑身是血时,阿米尔反倒有一种解脱!人的心理真是太奇怪,不可捉摸。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一场被虐得非常惨的施暴现场,被虐者内心却又一种超常的解脱!他认为这就是一种解脱,一种救赎,一种能够为了对自己重要的人而勇于出头的一种英勇行为。虽然我还是认为阿米尔不够man,但是,这却让他逐渐靠近那个再次成为好人的目标。
当然,最后还是索拉博使出弹弓(当年,哈桑的弹弓技术也是一流,索拉博的弹弓技术比哈桑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整天弹弓不离身)射向了阿瑟夫的眼睛,索拉博和阿米尔才得以解脱。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我本以为阿瑟夫会出尔反尔,不同意他们离开,没想到他竟然同意了他们离开!在这里还是觉得虽然他挺混蛋,但毕竟好歹还能说话算话,没那么小人!对,他只是坏人,很粗暴的坏人。
在宾馆,因为看不到能够和阿米尔一起到美国的希望,索拉博选择了自杀——割腕。在这里,不得不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的是一点点被消磨殆尽了的。这个小小的孩子,因为看到不到希望,阿米尔说的能够带他走如今却演变成这样,他绝望了。我看到了这个孩子内心的悲凉(他在阿瑟夫身边是因为长得比较好看,且阿瑟夫有恋童癖,喜欢强暴男子。被阿米尔解救出来后,他每天都要在浴室洗很多遍),他是倔强的,在最后一根稻草沉下去之后他也选择了去找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奶奶。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虽然看起来句子成分都不够完整,但这话却是哈桑一直对阿米尔少爷说的,而哈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此刻,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在公园里看别人放风筝,只有在看到风筝时,索拉博的眼睛里才有光芒,之前一直是灰暗的。当阿米尔说当年哈桑是追风筝的一把好手时,索拉博内心才有那么一点点触动,当阿米尔说要帮索拉博去追风筝时,索拉博的头终于不再低垂,仰了起来,望向风筝。他的眼睛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
有分析说是阿米尔和哈桑合在一起才是爸爸。哈桑是爸爸正直、勇敢、美好的一面,而阿米尔正式爸爸懦弱、胆小、丑陋的一面。所以爸爸一直不喜欢阿米尔,我觉得这样解读也是可以的,不然怎么可能一个父亲不去爱自己的儿子呢?这里要交代的是:其实哈桑也是爸爸的儿子,当年爸爸睡了阿里(爸爸的仆人,与爸爸关系很好)的老婆。阿里没有生育能力,阿里的老婆是绝对的美人,只是也是哈扎拉人,所以名义上,哈桑是哈扎拉人,实际上原本却能和阿米尔享受一样的待遇。哈桑和妻子以及母亲因为塔利班对哈扎拉人的歧视而被当街处死。爸爸最为痛恨的就是盗窃,盗窃是他认为一切罪恶的源头,他偷窃了朋友的妻子,所以,他一直不能原谅自己,他通过散财(他家是当地的富人,爸爸建孤儿院、分发肉品,借钱给别人而不要求回报、尽一切可能帮助别人)的方式获得救赎。阿米尔和爸爸刚好相反,他选择的是逃避,所以等到最后这所有的一切都揭开之后,他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这是我的侄子。”这样其实也就足够了。哪有那么多仇恨需要去牢记?
我追。我追。追的是什么?救赎、自由、美好、解脱……
套路是有,但更多的是真诚,起码有个阿富汗作家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动荡地区的现状,这本书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最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