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炼
这些天,“实体书店”因为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老先生的去世,再次引发讨论。
网友在惋惜吴老先生去世的同时,也在担忧实体书店的未来,不管怎么说,这是个好现象,证明关心和热爱读书的人,还大有人在。
文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必然离不开书店的点缀,书店是传递知识的地方,如若一座城市,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其他方面建设的再好,也总会觉得缺少些东西。
所以,我个人认为,即使电子书再流行,实体书店的未来也不会被挤的没有半点立足之地。
有人说现在的书店给人一种感觉:书店的环境和卫生是比以前好了,但却因为书店里经常卖一些小摆件和日用生活品,给人一种不专业的感觉。
对此,我只想说:再专业的书店,那也是由人开的,再如何传递知识,回到最本质的一面,它终究是一家店,开门做生意,迎来送往,是店,就得讲究支出与收入,为存活的长久,就必须得想近各种办法,来确保整体的财务是收入大于支出,否则,你早就看不到这家书店了。
我去书店的次数还算可以,最近一次去书店是半个月前,去了离家不远的PAGE ONE,但书店整体给我的感觉:还好,没有那么的不专业。
现在开个书店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随便找家门店,找个路段,买上几万本书,买点书架,一个书店就开张了。
那时候说实话,也没有时间和心思来考虑我即将要去的那家书店应该是什么样子,那时候只需要考虑我需要的课外辅导书,在那儿是否可以买到,多少钱一本,其余的,书店里有没有空调,有没有坐的椅子,环境是否吵闹,都不重要,那时候我们都还不会享受,也没心思享受,那时候大人脑子里想的是如何挣钱,让家庭奔小康,小孩子 被训导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更没心思去关注书店的好坏。
更何况那时候只有一家书店:新华书店,新华书店是什么,是国有图书发行企业,是国家扶持的项目,你觉得它还会在意服务质量吗?估计那时候它都没有定性自己是服务行业。
但是现在开个书店可了不得。
现在讲究的是服务意识,你开个书店,不能光想着卖书,你得想着你是在卖服务,而一旦扯到服务两个字上,那档次就立马提高了好几个凳次。
服务好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逼格一定要高,一家高逼格的书店,你想想得具备哪些要素:1.书店所处商场也一定要高逼格,2.在商场里的位置不说最佳,也一定不能太次,3.场地得大,装修得好,最好能有空间安排椅子给阅读者,4.书的种类要全,更新频率要勤。
就这些要素整合到一起,开个书店就需要不少钱,因为你光房租就需要花不少。
正因为一开始的投入很大,所以,在日后的运营中,老板才会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维持,书店不像饭店或者卖衣服裤子的服装店,可以依靠商品的上乘质量来打动顾客,来争取回头客。
书店只是一个传递知识的载体,书本的内容好坏,与书店没多大关系,是作者本身的事儿,书店想争取回头客,它无法通过书本,它只能通过书店内的其他方面。
这些所谓的其他方面,就包括整体员工服务态度与质量,在这个书店是否可以买到顾客想要的东西,包括各种小摆件和日用生活品(顾客会发现在这个书店既可以买到书,又可以买到比较好的日用生活品,这样节省了再去逛街的时间,毕竟对于快节奏的社会来说,时间是一个奢侈品),甚至改造成一半是咖啡厅,来吸引和留住顾客。
书店得营业,老板得挣钱,员工得有工资,这些一系列若全部还是按照原来的书店模式:靠卖书的收益来维持,那纯粹是扯淡。
传统书店的代表:新华书店,已经关闭了很多门店,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读书可以让你变得清高,因此你的眼内容不得书店内存在这种小摆件,可在老板眼里,又何尝不是呢?我记得之前有一篇文章,是采访一位小型书店老板,其中老板说过一段话:
能开书店的,或者想开书店的,在最开始都是一个自命清高、自诩不凡的读书人,但当你开上一间书店后,你会发现,你所谓的那些清高和不凡,在房租面前,就是个屁,你若不想败给庸俗的金钱,那你就得想尽各种方法来维持这家书店,联系举办文化沙龙,联系大咖到书店举办线下读书活动,甚至联系咖啡馆和书店合开,促进消费,带动客流量,反正你得去想尽各种办法。
所以,一个书店的专业不专业,不是根据书店里是否贩卖小摆件来评判的,而是根据它能提供给读书人多少种类的书籍以及传递多少知识信息来评判的。
就好比一个人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不会因为你是读电子书还是读纸质书而有所不同,它只根据你读不读书来产生变化。
最后,借用吴清友老先生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一个企业真正的创新是在价值和理念部分。假如把事业和人生做一个整合性的思考,以生存、生活、生命,或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心灵的生活三层次,对应到经营上来,就是先求生存,再求领先,领先之后,有的人要成为产业的第一,而诚品希望让顾客满意。在繁忙的都市当中,希望书店成为城市人的客厅。到书店里可以放松,可以从容。
*谨以此文来纪念吴清友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