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巴黎左岸的高级公寓里住着国会议员一家人。议员的小女儿帕洛玛古灵精怪,喜欢透过摄影机洞察世界,是名不满12岁的天才小哲学家。她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敏锐的观察力,对周遭的人事物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不愿意成为鱼缸里命运早已被注定的金鱼,为此,她精心策划着一场生日当天的自杀。
公寓门房勒妮,肥胖而丑陋的寡妇,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粗俗的门房形象,在不被人们察觉的同时为自己在密室内筑起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这两个人身上,我们都看见了永恒的话题-孤独。孤独是什么呢,当我决定写下这篇影评的时候,我在朋友圈问了大家观影感受,希望他们能给我多样的答案给我提供多种角度去解读这部电影,寥寥无几的回答让人失望也在意料之中,过了一会儿我删除了朋友圈。孤独是生而为人保持孑然一身的常态吗?还是诉说时却是如同鸡同鸭讲的无奈?
"一味想着死的事,一定是因为太过认真的活",面对帕洛玛的镜头,威严刻板的议员父亲施与她警告,好面子的姐姐生气,神经质的妈妈给了她飞吻,唯有勒妮在镜头前真情流露。社会固化的标准以及出于渴望被认同的本能,我们大多数人都急于抓住标签和面具伪装自己隐藏自己,而这些,在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灵魂下,是刺骨的无奈。于是,帕洛玛想到死,想尽一切办法收集妈妈的抗抑郁药准备自杀当天服用,勒妮则选择了躲,工作之余窝在自己的密室书房里。
可是人啊,终究是群居动物,我们以为习惯了孑然一身以为参透了生命的本质,内心深处仍然渴望被理解被认同,仍然期待在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日子里能够撞上相同频率的灵魂。而日本绅士小津格郎的出现,就是勒妮的刺开始变得柔软的开始。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初次见面小津先生接住了荷妮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对话开始,送书,一起看电影,过生日,惺惺相惜的气息里,两人愈来愈近。勒妮与帕洛玛,小津与勒妮,都在追求相同频率的灵魂的旅程中,找到了彼此安慰了彼此。于是,勒妮慢慢放弃了克制和伪装,在拒绝小津的要求后抱着帕洛玛嚎啕大哭,怕洛玛也卸下了防备不再漠然,伸手拥抱了勒妮,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少女原本应有的柔软。
不是刺猬,只是没人能听到自己最柔软的频率。
结尾处,勒妮死于车祸,三个人在得到救赎和重生后,一切突然戛然而止。
意料之中,格外震撼,特别浪漫的写实,不忍鼻酸。帕洛玛杀死的金鱼被勒妮救起,勒妮的死同样也拯救了这个12岁的少女,帕洛玛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与死亡,电影的最后一幕,帕洛玛关上了门,我想,她一定是找到了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的方式。
越往前走就会越明白,高山流水的知音难觅,生命的本质是孤独,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要经历曲高和寡的悲凉,经历曲终人散的寂静,于是你要么慢慢长出尖锐的刺,抵御荒谬抵御规则,要么你开始隐藏自己急于为自己贴上标签融入人群,你和大多数一样,谈理想谈生活假装相处得非常好,回到家里躺下睡觉的那一刻,你觉得很累。
孤独而优雅,温柔而自持,不必急,慢慢来。
勒妮那个隐秘的书房,正如我们体内隐秘的组成部分,我们从来不曾想过这部分能得到慰藉还能得到共鸣,并且相信还会一直这样不为人知下去。直到出现了一个人,他摁对了你的密码,你内心深处的城堡分崩离析。于是你发现,除却孤独,你还能爱。
像只刺猬
浑身长满刺
可是一遇到你
它们就收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