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原来见面打招呼的“吃了吗”,好像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赢了吗”,尤其是在一些小山村里面,我可真是深有体会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应该也算是一种进步吧,至少说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都有了提高,哪怕是在依旧相对落后的农村,也是不用再担心温饱的问题了,自然而然的关注点便从吃的上面转移到了娱乐休闲的方面。
中国自古以来便被称之为“礼仪之邦”,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否和谐,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生活是否有保障,从见面打招呼上即可初见端倪,一声“吃了吗”,既是一种对单纯微笑略显尴尬的化解,更是对对方的一种关心。
你如果说吃了,那我就知道你不仅不愁吃,还是比较准时,三餐有规律的。而如果你回答还没有吃,那我便会有了进一步的关心,怎么还没吃啊?当然,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我自是不会叫你上我家去吃的,就算是说了也多半是有口无心的客套,而你也自是熟知其中微妙,哈哈呵呵一气走走过场,然后便各自分道各忙各了。
所以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吃了吗”,我虽然没有比较大的好恶之感,却是比较难以效行的。不是我多么的特立独行,那三个字说出来是没有丝毫问题的,只是我经常性的会在说了那三个字以后出现断篇,我学不会接下来的呵呵哈哈,那会让我觉得比单纯的望着对方一直傻笑还要来得尴尬怪异,坦白来讲,我还是更习惯于自己真诚却略显害羞与傻气的微笑。
对于现在改版的“赢了吗”,我就更是无从融入了。我不打牌,麻将更是根本不会,所以一般情况下熟悉的人和我的见面招呼,基本上是和我一致的,只是纯粹的微笑。偶尔有人因为太过习惯了说“赢了吗”,一不小心没有反应过来面对的是我又脱口而出时,便会有了接下来的貌似自言自语:“哦,对了,你又不打牌。还是不打牌的好啊,不用担心输赢。”当然,我知道那仅仅只是一种尴尬的自我化解,或是自我的调侃,当不得真的。所以,我一般情况下也是接不来话茬的,唯有一直保持着我的微笑,并视时视情况的把它加大或是缩小,让其随着对方的语意稍微有些不一样的变化,这也是一种应和吧,哪怕有些低调与傻气,却是真心的寒暄。
我知道我只是个例,要不“吃了吗”也不会基本上被“赢了吗”所代替。
一般现在这种进化版的打招呼,接下来便会有一系列的相互讨论与交流,比如“刚开始赢啦,我没起身,一把牌就扯平了”,“没赢呢,那谁一个人赢我们三个人”,“那里的人掏钱不痛快,要换个地儿去打”……
这种随之而来的相聊,自是比起从前的“吃了吗”更具有扩展性,甚至还会从各自的经验之谈中觉得多少有所得。如此想来,这种改换倒还是顺应了潮流与人心的。
只是,我怎么感觉到好像有些什么不对劲呢?